颜宁:我不是三次落选院士,别这么侮辱人,那时候是压根就不想参选
研发家 | 2024-06-14 0

最近跟一些人聊天之后,忍不住想一个问题:我跟导师学到的最宝贵的是什么?诚然,在科研上的批判性思维(比如每次组会journal club时候对于各种精选论文的各种就实验论实验的挑剔批评)、选择课题时对于相关领域科学史的关注、对于自己日常实验结果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ssessment,没想好中文咋翻译,上面的批判性思维也是这个词critical)、好的实验习惯(参见施老师写给研究生的一系列文章),等等。

以下是施一公的原话: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培养 critical analysis 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难忘的例子。作为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期的结果,除个别研究领域外,可能一般只需要6至24个月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很多低年级的博士生一看到负面结果就很沮丧,甚至不愿意仔细分析原因。
 

1. 实验记录是给【未来的自己和其他成员】看的,每一天都要好好整理;也许很多内容,比如PCR、protein purification,每天同样的内容你都烦了,但是依旧要如实记录。别忘了,lab notes是可以用来作为呈堂证供的。我经常对学生说:你的工作体现在实验记录里。我们谈课题,你带着实验记录本给我看,如果没有当天的记录,等同于没做实验。
 

2. 一本新的实验记录本,前面空出五页,用来做索引或者回溯的时候写一些东西;
 

3. 每一天另起一页,标明实验日期(年月日)、标题(也就是一句话总结当天的主要实验内容,比如Purification of GLUT1; subcloning of Nav1.7之类的,方便之后查看);
 

4. 实验记录本的页码要连贯,记录不能用铅笔。说白了,实验记录是不允许篡改的。我们在普林的记录本自带页码,后来回国一般都没有,于是我要求学生务必自己标出页码,务必保证实验记录的完整性;
 

5. 实验记录本是要保存很多很多年的(这是属于实验室或者学校的财产,个人不得拿走),一定要特别结实别散架;实验记录本的表皮认真写好实验室、记录者、以及之后补上这个本子里的实验日期(比如April 2, 2001 -- June 30, 2001这一类)。


 

但是年龄越大、自己的经历越多之后越觉得,让我特别受益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做科研就是被探索本身的魅力以及培养年轻学者这两个大目标驱动;做教育就是纯粹地为了育人与探索高教体制..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免沟沟壑壑,但是方式方法路径都是服务于纯粹的目标。而纯粹的做事其实从大的时间尺度上回看,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扯了半天大旗,其实是挺烦最近怎么又把我揪出来说院士增选的事了?来,科普下: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的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可以通过学会提名或者三位院士提名。本人从来没有三次落选啊--别这么侮辱人。我只在2017年被提名过一次,除了提名之外,并未与任何人交流过细节,所以对于程序啥的还是糊里糊涂的。之后2019年和今年都有几位院士基于我之前在国内的工作要提名,都被我婉拒了,原因嘛可能有点naive:不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不在国内工作,名字出现在候选名单会被一半人骂;选不上则会被当成骂人的工具人。我乐呵呵地做科研,勿cue。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