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熊虫创造微米级“金属纹身”的科学家
在被称为“表面最强生物”的水熊虫体表中,西湖大学教授仇恨团队完成了微纳米图案的准确制备,并借助这些功能图案有效地控制了水熊虫运动。这项研究拓宽了传统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边界,不仅完成了生物体表的功能装饰,而且完成了对微规模生物运动的准确控制。最近,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纳米快报》和《科学通知》中,并被《纳米快报》选为封面文章。
与“60后”相比,“20后”更容易遭受极端气候事件
根据5月7日在《自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气候危机的压力将主要由年轻一代而不是老一代承担。分析显示,1.5°在C升温的情况下,约52%出生于2020年的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热浪暴露风险,但在1960年出生的人中,这个比例只有16%。研究结果强调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对年轻一代的紧迫性,以缓解气候问题。
研究人员揭示了糖尿病引起焦虑障碍的关键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与临港实验室研究员臧奕合作,发现高血糖可以通过调节中央前额叶皮层和腹侧海马的神经元趋化因子2(CCL2)和神经免疫细胞活化来促进糖尿病老鼠的焦虑,这种机制在周围代谢紊乱和焦虑障碍的疾病交互中起着关键作用。5月6日,《自然-代谢》发表了相关研究。
国家授时中心提出实现微型光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小型光钟研究小组根据原量子干预吸收增强光谱原理,提出并实现了微型光钟,预计具有微型独立定位、导航、授时等功能(μPNT)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碱土金属激光冷却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中国空间站取得了重大科研突破——首次成功实现了空间碱土金属原子的激光冷却,为开发高精度空间光学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基于express 《中国物理快报》在线发布letter(Chinese Physics Letters)。
“海女”对冷水潜水有遗传适应性
韩国有一个名为“海女”的全女潜水员团队。所有成员都来自济州岛。“海女”以在寒冷的水中潜水而闻名,没有呼吸设备,甚至在怀孕期间。
少量高强度运动,痴呆症的风险可以降低40%
运动不仅有利于心脏,还能保护大脑健康。挪威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脑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即使只是少量的高强度运动,也能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显著降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风险。最近,《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相关结果。
抗衰老饮食清单哈佛认证:红茶果实可以帮助冻龄
想健康长寿?多喝红茶,多吃水果和苹果。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联合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含有类黄酮的成分可能会成为延缓衰老的“天然帮助”。
因果轮回的认知存在双重标准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当人们对待“因果轮回”时,往往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我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好运归咎于“积善得福”,而别人的不幸归咎于“多行不义必死”。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日在《宗教与灵性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当选加拿大新总理,科学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家,加拿大自由党领袖马可?卡尼最近连任,将继续担任加拿大总理。据《自然》报道,科学家们谨慎地希望卡尼的当选能给加拿大的科研带来好消息,尤其是因为自由党建议为了引进人才去加拿大大学,帮助填补美国总统特朗普削减的科研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