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南极周围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坑是由一颗小行星以每秒超过一公里的速度移动而成的,冲击时释放的能量是目前所有核弹能量的130倍。现在,研究人员表示,从冲击坑中心延伸出来的两个极其狭窄和笔直的峡谷,不到10分钟就被一系列二次碎片碰撞形成。2月5日,《自然-通信》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
当老鼠摄入足够的食物时,老鼠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告诉他们停止进食——人类可能也有相同的细胞,所以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操纵这些细胞来帮助治疗肥胖。《细胞》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广西福兰遗址出土的微体植物遗址和碳化壳斗科果实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广西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产经济体系和植物利用模式,为了了解该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在网上公布。
南通大学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支晓飞与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的合作研究证明了胃癌细胞与感觉神经元之间的功能性神经元循环,并发现使用钙基因的肽(CGRP)受体拮抗剂可使肿瘤细胞与神经元断开,缓解胃癌小鼠的肿瘤生长。这一突破性进展为胃癌患者的治疗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2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与谭树堂教授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他首次分析了植物生长素内向转移蛋白质AUX1的三维结构,并系统地解释了依靠质子浓度梯度将生长素运输到细胞中的分子机制。5月15日,相关成果在细胞中公布。
日本科学家发现,古代深海沉积物中发现的琥珀色铂沉积物可能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海啸记录之一。他们描述了在日本北部北海道岛发现的大型琥珀色铂沉积物,认为它们可能是一次或多次海啸从1.16亿到1.14亿年前从森林中卷入海洋。相关研究于5月15日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汉虹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农药转运智能开关”开发了杀草剂抗性水稻品种,并与超分子土壤封闭除草剂合作,成功构建了稻田直播轻简化野草防控技术体系。《自然-通信》在线发布了相关成果。
近日,Xi交通大学教授肖春辉团队在国际材料领域的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了《自组装单分子层界面氢键网络重构调控CO2电还原增效机制》的研究成果。(Advanced Materials)。
朱为宏教授、郭志前教授团队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光敏产品研究中心首创的“一体化A”β探针,完成了活物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近红外莹光(NIRF)、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时空识别动态显像,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为时空辨别检测提供了新的病理机制分析和精确诊疗工具。5月13日,相关研究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明月团队报道了一种名为ReactSeq反应描述语言,它可以编码化学变化中的分子编辑操作,使自然语言理解模型(NLP)它在逆生成预测、反应表征检索、交互问答等方面表现得更好。五月十三日,《自然-机器智能》发表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