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颁奖典礼揭晓
5月8日,第六届闵恩泽能源化学奖颁奖典礼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在生物能源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1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如中石化(北京)化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达利,被授予“突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党委委员、秘书长、中国工程院教授陈建峰、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中国工程院教授袁晴棠、中国科学院教授谢在库、中国工程院教授杨为民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
上网怎么会成为AI实验的对象?
Reddit社交平台的一些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人工智能(AI)实验者,最近回应了那些未经许可就对他们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并引发了更广泛的关于这类实验的讨论。
首次对甜味受体结构进行分析
糖不仅激活了每个人的味蕾,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不良影响。糖是如何让人意识到的,然后“引诱”每个人不断摄入,一直是个谜。
伤口越快越大,人类“惨败”黑猩猩
黑猩猩是人类最亲近的“亲戚”之一,他们的伤口修复率“更好”。4月30日,《皇家学会报告:生命科学》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伤口的愈合时间是黑猩猩等哺乳动物的近三倍。虽然主要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科学家推断,这可能是一种与人类大多数体毛消失有关的进化适应。
Codel筛选平台有助于有效发现特定的氨基酸共价抑制剂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杰研究小组、艾菁研究小组与谭敏佳研究小组合作,建立了一个共价DNA编码化合物库,集成了各种不同氨基酸残基靶向弹头(CoDEL)选择平台扩大了共价抑制剂的合理设计范围,为缓解目标突变影响、满足目标特异性要求提供了一种方法,有助于更准确的治疗干预。4月28日,相关研究在《美国化学协会志》上发表。
刚刚跑完半马,人形机器人将迎来世界上第一个运动会
5月7日,记者从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综合比赛。
世界上第一个磁控血液疑胶纤维机器人研发成功
近日,由香港中国大学教授张力、深圳大学副教授王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天天组成的香港和深圳联合团队,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磁控血液疑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了颅内肿瘤的精确治疗。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举行
5月7日,记者从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获悉,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方人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包括开幕式、闭幕式、论坛和相关配套活动。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世界机器人大赛同时举行。
实现锂电池原点膨胀监测的新技术
中国科技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教授潘挺睿和研究员常煜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唐永炳和研究员张帆团队联合开发了长期稳定的锂电池原点膨胀监测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家科学评论中发表。
第四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我国科研团队发布的
5月6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源头量子计算技术(合肥)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源头天机4.0”,支持超过500个量子比特,标志着中国量子计算行业具备可复制、可迭代的工程生产能力,为百比特等量子计算机的量产奠定了产业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