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举办了以“生物制造启动未来”为主题的公共科学日活动。900多名中小学生和公众走进研究所,探索生物制造的奥秘。同时,活动开始在线直播,带领公众沉浸式打卡精彩内容。
人工智能(AI)最后,人们会和动物交谈吗?据《自然》报道,为了推动这一理想的实现,为了奖励在跨物种交流方面取得突破的AI应用,设立了50万美元的现金奖项,以促进科勒·杜立德挑战赛的实现。此外,每年还有10万美元的年度奖项。
对于父母来说,不知道孩子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喝了多少牛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对此,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设备,可以通过实时向智能手机发出警报,跟踪宝宝喝了多少母乳。5月14日,《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
动手就可以让照片一键超清,一滴血就可以探索身体的“健康密码”、帮助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研究院”)举办了2025年公共科学日,吸引了来自深圳、延安、梅州的1000多名市民和师生打卡体验。在现场,一系列尖端的技术互动体验让学生们大呼“有趣”、“有趣”、“学到了很多”,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前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祖煌团队与苏州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单位合作,通过取向调控,在[111]取向锆酸铅外延膜中获得了优异的反铁电性能和数字电致应变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5月17日中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空晴朗平静。在巨型发射架的包围下,朱雀2号改进版的远程二号运载火箭站立不动,等待出发。在发射场上,每个人都热情地凝视着,充满了期待。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分区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在《创新》中公布了森林损失对地面温度的动态生物物理影响,相关研究成果(The Innovation)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在作物中全氟化合物(PFAS)在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团队系统地研究了吸收和收集全氟化合物以及水稻生长的动态行为,并揭示了短链全氟化合物(C(4)具有较强的吸收转运能力,《危险材料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盛烨和研究员田文明团队在压力控制钙钛矿光电检测性能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采用高压处理方法,完成了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多晶薄膜的晶体边界重结晶,提高了载流子跨晶体边界的运输能力,为开发高性能光电探测器提供了新的思路。《纳米快报》发表了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