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研发成果获得金奖
近日,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其科研成果转化单位卓异环境联合开发的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在瑞士举行,在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展览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科学家们准备出具高丁醇透明超薄硅橡胶膜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研究员班宇杰等。采用“竞争界面溶解-交联”的方法,制备了不到10的厚度。硅橡胶膜nm。这个膜是1.0 wt.%丁醇溶液浓缩率为14倍,液体总渗透率为110倍。 kg m-2 h-与目前报道的丁醇聚集膜相比,性能提高了1-2个数量级。在德国应用化学中发表了相关结果。
机器学习有助于高效催化剂的设计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团队、研究员焦峰团队、研究员潘秀莲团队在催化剂理性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对机器学习和反应图的分析,合作团队揭示了氧化物-分子筛(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转换合成气体的催化机制,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德国应用化学中发表了相关成果,并被选为VIP文章。
研究表明,解耦氢活性和二氧化碳吸附的新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和慕仁涛团队在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发现单分散氧化锌在铬酸锌(ZnCr2O4)尖晶石表面限制(ZnOx)盖层可以解耦二氧化碳和氢的竞争活性,有效解决氧化物表面二氧化碳吸附毒化氢活化的问题,完成高效催化氢反应。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研究表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的“尾翼”介导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和副研究员乔庆龙团队发现了一种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ta-ESIPT),双莹光发射可用于活细胞中各种蛋白质的比例识别、动态荧光成像和药物筛选,在水/非水环境变化中表现出色的ESIPT激活性能,在宽极性范围内实现。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中。
结果表明,漫游机制加速了克里奇中间体与水之间的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董文瑞与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学明实验小组、傅碧娜、中国科学院教授张东辉合作,在大气自由基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小组发现,Syn-与文献报告相比,CH3CHOO和水的反应速度要快两个量级,这为深入了解空气中Syn-CH3CHOO的清除系统和OH自由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自然化学中发表了相关结果。
科学家们揭示了全球城市变绿的时空过程及其减少城市热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广东、方创琳等。与他的合作伙伴揭示了全球城市变绿的时空过程及其缓解城市热的意义。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相关成果。
科学家们发现了人类短睡的第五个基因
中国科学中山药物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时,广森研究小组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校区教授傅惠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盐诱导激酶3(SIK3)第783天冬酰胺突变色氨酸(N783Y)与人类自然短睡眠之间的关系,验证了SIK3的睡眠调节功能在哺乳动物中进化保守,SIK3及其互动分子可以成为“按需调节睡眠”药物的潜在目标,为失眠、嗜睡等失眠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5月5日,相关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一般策略可以实现多色纯有机圆偏振余辉材料的制备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授马杰团队开发了一种通用的能量转移光子莲藕结合策略,并利用该策略完成了多色纯有机圆偏振余辉材料的制备,以跨越整个可见光范围。4月29日,相关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怎么扔鸡蛋不容易碎
根据通信物理学5月8日发布的一项研究,鸡蛋在侧面脱落时比垂直脱落更不容易破碎。控制实验模拟了常见的课堂科学实验“抛蛋挑战”,发现蛋壳在侧面坠落时能更好地承受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