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Cy7染料光稳定性的新策略

研发家 | 2025-05-16 25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乔庆龙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郭志前教授、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刘晓刚教授合作,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了基于恶唑啉开关的“莹光缓冲”策略,解决了近红外Cy7菁染料光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该策略可以提高其光稳定性,无需改变Cy7母体结构,预计将为莹光引导手术、肿瘤长期跟踪、细胞超分辨率成像等领域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工具。CS发布了相关结果 Chemistry。

Cy7染料因其近红外光穿透力强、生物相容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界限可视化、淋巴迹象等手术导航场景,并成为美国FDA批准的临床造影剂。然而,传统的Cy7染料在光照下容易发生光漂白,这限制了其在长期手术和活物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新的近红外染料,但其临床安全验证通常需要10年以上,不能满足快速应用的需要。

在这项工作中,合作团队希望在不影响Cy7临床安全的情况下,赋予“老药”新生,提高其抗光漂白能力。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2,1-b]Cy7探针修饰了恶唑烷开关(Cy7)-Ox),巧妙地利用“闭环(非莹光)-开环(莹光)”的稳定平衡,使染料具有“自修复”功能。当Cy7-Ox探针在目标区域(如肿瘤组织)发生光漂白时,周围未激活的闭环分子会迅速转化为光照状态,并立即补充光照信号,从而保持稳定的图像。此外,该策略完全保留了Cy7母核结构,避免了传统化学修饰可能带来的生物毒性风险。

Cy7-Ox的荧光信号在小鼠肿瘤活体成像实验中可以稳定超过30分钟,大大提高了近红外成像的光稳定性。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6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