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为药箱,史前人类祛病“有一套”

研发家 | 2025-05-16 20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广西福兰遗址出土的微体植物遗址和碳化壳斗科果实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广西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产经济体系和植物利用模式,为了了解该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在网上公布。

福兰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林逢镇福兰村。经过时代检测,确定该遗址距今约5900-5732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自2010年以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800多件石器、陶器等遗物,以及碳化水果和少量动物遗址。

研究结果显示,遗址中的碳化水果属于碳化壳斗科水果,这是广西第一次发现。通过壳斗科水果遗留的Micro CT扫描分析显示,研究小组发现其内部存在孔洞,表明这些孔洞已经被人类烧制加工。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遗址中出土的壳斗科果实遗址的形状最接近广西壳斗科植物的锥属种苦。

在中医中,这种水果被认为对痢疾和腹泻有独特的疗效。研究小组认为,新世中期人类在广西的生存需要面对温暖的气候和早期渔猎带来的卫生问题。吃这些水果可能会大大提高当时人类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福兰遗址地层、陶器和石器中的植硅体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当时人类对草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综合利用。此外,研究还揭示了福兰遗址的植被景观和环境背景。根据遗址中发现的植硅组合,当时该地区可能是一个温和稳定的人类生存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阔叶混交林环境。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广西早期人类生产经济的认识,也为了解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战略和环境适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