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劲松团队与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吴旭东团队联合攻关,发现目标PRC1.1复合物。(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1)iBPP小分子抑制剂(inhibitor of BCOR and PCGF1)。Wnt//激活抑制剂通过阻隔PRC1.1复合物组装而成β-catenin信号通道显著促进了骨骼的形成。相关成果在网上发表于“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研究小组和何顺民研究小组在《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由两位科学家牵头的“女娲”中国群体基因组计划,旨在构建中国群体的全基因组数据,支持中国群体的疾病和精准医学研究。本文也是该计划的第八篇论文。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瑞明和刘超培在《当代结构生物学观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特别的综述论文,名为《复制偶联染色质组装中蛋白伴侣的结构和功能》。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发中心(以下简称“转化中心”)秦岭、赖玉霄团队经过15年研发“镁可降解聚合物骨修复材料”,与深圳先进孵化企业深圳中科精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宣布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第三类植入器械注册审核,正式获准上市。这一创新成果弥补了行业空白,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港方案”。
黑曜石是前哥伦布阶段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可用于制作工具和仪式物品的火山玻璃。在一项研究中,美国杜兰大学与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合作的“大神殿项目”的考古学家揭示了黑曜石是如何在古代中美洲流通的,并塑造了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生活。5月12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在过去的20年里,从乌克兰的产粮区到中国北方的城市,欧亚大陆经历了极端的热浪,然后又遭遇了干旱。一份可追溯近300年的树木年轮记录显示,人为引发的气候问题是这些毁灭性复合事件增多的罪魁祸首。5月2日,《科学进步》发表了相关论文。
Jean,英国剑桥大学在2/3的临床试验中,Abraham和合作伙伴发现了奥拉帕利靶向抗癌药物(Olaparib)在化疗中加入交错间隔并不能减少术后残留的肿瘤数量,但也可以延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携带胚基因变异的生存时间。相关研究于5月13日在《自然-通信》上发表。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以确认该方案是否有助于改善疗效。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马英团队提出了将磷光分子引入光固化材料实现实时可视化监测的策略。通过调节磷光分子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准确控制材料的磷光特性和4D打印过程,为光固化材料和4D打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月5日,《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奇团队与研究员李佳团队合作,发现了用钯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构建喹唑啉螺环框架的新方法。最近,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相关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润辉、副研究员周敏团队建立了耐药真菌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聚集-β-多肽组装为宿主防御肽模拟物组装的设计和生成以及治疗耐药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5月6日,相关研究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