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预防控制中心教授马骏团队发布了最新研究。他们花了七年时间证实,在局部地区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中,只有化疗后的肿瘤范围不会增加癌症复发,毒副作用会显著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改善。相关成果发表在《临床医生癌症杂志》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进化与保护生物团队在海归适应性进化与保护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报道了太平洋丽龟优质染色体等级参考基因组。国际学术期刊《交叉科学》发表了相关成果(iScience)。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海定和熊宇杰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通过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新型硅基氮化邈纳米线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10.36%的半电池太阳能制氢效率,在高电流强度下产氢稳定800小时以上,首次将光电极的使用寿命从小于100小时的“小时级”推向“月级”,成功突破了传统光电制氢装置在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瓶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下一步大规模制氢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最近发表。
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蔡树群团队与研究员王春合作,突破了观测数据有限的瓶颈,首次揭示了全球变暖将显著加速内潮的传播,发现层结的强化效应对上层环流的加速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进步》在线发布了相关成果(Science Advances)。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谈鹏团队在水系锌基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充分揭示了锌电极的电溶解机制,为提高锌电极的可逆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通知》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黄样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为长期“隐藏”的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证据,通过搜索从球星团中弹出的高速明星。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赵纯团、安虹团队运用基于国产神威海洋之光超级计算机构建的全球对流分析方法,将2021年“烟花”台风120小时轨迹预报偏差降至100公里以内,并结合灵活的变分辨率模拟,揭示了复杂台风轨迹的精确预测方法,实现了计算效率和预测精度的多重提升。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通知》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雷久侯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乐新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Haystack观象台研究员张顺荣等国内外合作伙伴,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打造的北斗同步卫星信标全国电离层综合观测网,结合“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关透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了“2024年5月非常磁暴”期间中国扇区电离层准周期的异常干扰及其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进展》上公布。
二月二十日,“自然”(Nature)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明鉴、中国科学院教授陈军、研究员章炜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新型钙钛矿超高清显示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网上公布。
2月19日,美国微软宣布创造了第一种“拓扑量子比特”——一种存储量子信息的方式,希望这将支持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与竞争技术相比,基于拓扑的设备可能更容易建立规模,因为它可以更好地保护信息免受噪音干扰。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对公司的声明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