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安全有效
2月7日,《柳叶刀》发布了中国工程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吉训明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常压高浓度氧用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NBO)联合取栓治疗可在90天内获得更好的功能愈合,并且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研究表明,全球土壤水分网站的空间代表和影响因素
2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空天研究所)获悉,空天研究员曾江源团队在全球土壤水分网站的空间代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评价网站下垫空间的异质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土壤水分网站在卫星数据产品验证中的可用性,为卫星土壤水分产品的有效验证和未来土壤水分网站的合理布局和应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相关论文于2月5日发表在《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上。
已经进入拉尼娜状态的赤道中东太平洋
2月7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最新海温监测结果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拉尼娜的状态将持续2-3个月,春季后半段将减弱至中性。
首次发现肠道菌群毒性系统促进糖尿病动脉硬化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全科主任尹凯教授团队首次披露了大肠杆菌ⅢT3型分泌系统SS)2型糖尿病(T2)DM)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关(ASCVD)其中的重要性。最近,《尖端科学》发表了相关成果(Advanced Science)。
在量子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海洋大学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顾永建团队在国际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顶级期刊《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报》上发布了量子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探索的最新成果。
研究人员解释了乳酸信号的免疫抑制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卢伟强与刘明耀教授的研究小组透露,G蛋白偶联受体(GPCR)HCAR1家族成员通过感知乳酸信号,推动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阐明乳酸受体HCAR1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实用价值,为深入了解代谢乳酸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肿瘤免疫创新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替代药物。2月4日,《自然-免疫》发表了相关研究。
科学家们开发了新的单晶超晶格制备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崔勇团队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段镶锋团队和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朱艺涵团队合作,围绕配置模板推动原点组装策略,采用锆(Zr)金属有机框架(MOF)模板完成了金属卤化物亚晶的定向核生长,成功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多维单晶多孔超晶框架,实现了超晶材料的手动转换和手动光功能控制,为手动材料的构建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月6日,相关研究在《自然》上发表。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拓扑物理的平台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资剑、石磊团队、河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班牙圣赛瓦斯蒂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水波涉及到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可以用结构丰富的拓扑矢量场控制颗粒,揭示了经典重力波系统中的自旋轨道耦合和锁定机制,开辟了水波力控制物体运动的研究领域。2月6日,《自然》发表了相关研究。
二维聚苯胺晶体多层堆叠,实现优异的导电性能。
2月6日,《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西班牙CICIC,以及具有金属面外导电性的二维聚苯胺晶体。 nanoGUNE-BRTA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团队的联合研究成果。它们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一种二维聚苯胺(2DPANI)晶体,具有高导电性和面外金属电荷输送的特点,为研究导电聚合物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人工智能将成为研究的关键工具
2月4日,全球出版商Wiley对70多个国家近5000名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来两年,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将被广泛接受,包括论文开始、资助申请编制和同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