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设计出了高灵敏生物传感器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刘波教授团队在生物医学传感器领域取得新进展,并在ACS应用材料&界面上公布了相关成果,为压电器件的远程磁驱动调节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全国首例!治疗一个月后,帕金森病患者身体回复灵活
4月8日,在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前夕,中国首例接受GCP级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首次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科普活动现场,首次与公众分享其阶段性康复体验。
科学家破解陆稻耐旱基因密码
记者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所了解到,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华大自主研发Stereoseq时空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了陆稻根系适应干旱的分子机制,并对HMGB1进行了重点调控,为作物抗旱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在分子植物中公布。
发育异常、癌症为何发生?科学家给出新答案
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尹贻蒙研究小组与剑桥大学研究小组合作,突破了传统的单转录因子调节基因研究模式,揭示了不同的转录因子经常通过协同效应识别新的调节密码,参与胚胎发育等生活活动,而新的调节密码的突然变化与发育畸形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月9日,《自然》发表了相关研究。
神经元“指挥者”决定是想吃还是想喝?
杏仁核中的特殊“口渴”和“饥饿”神经元通过不同的回路运行,影响进食或饮用水的欲望。
只有硬币大小!活物电池可循环供电,实现精准血压调节
生物电池又称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能源设备,利用电活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发电。这种“生物电池”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理监测、植入式医疗器械供电、可持续能源供应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电池有望通过小型化、便携式改造,为智能手表、心脏起搏器等毫瓦级低功耗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他们5年破解破译“中国美”小麦抗病密码
今年2月14日,作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的师徒二人收到一份“最好的情人节礼物”——来自顶尖科技期刊《科学》杂志编辑部的论文接收函。3月28日,他们开展了5年的小麦抗病免疫机制研究结果正式在线发表。国际审稿人评价称:“他们毫无疑问地展示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他们用20年的数据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体重管家
在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诊室,副主任医师郑雪英的电脑屏幕上弹出了一份人工智能餐单——“皖北风味减肥食谱”:全谷物馒头更换面条晚餐,牛肉汤漂浮油,结合半碗冷马齿苋。病人王先生接过餐单,惊讶地说:“这比我自己的折腾要好得多!”
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光子计算芯片可以集成到传统的硬件工作中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单独研究论文介绍了两种光子计算芯片,结合电子系统,性能高于传统电子芯片,能耗低,将满足人工智能的需求(AI)技术发展所促进的计算需求。
浙大药学院团队研发了智能生长激素透皮贴
近日,浙江大学药学院和国家先进药物递释系统重点实验室教授顾珍、研究员张宇琪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教授傅君芬团队发明了一种智能生长激素控释透皮贴纸,通过微针多模块集成技术,通过微针多模块集成技术实现“快速释放”延迟释放的三阶段脉冲给药方法在健康老鼠和生长基因敲除老鼠模型中具有显著的生长促进作用。相关研究最近在学术期刊《自然材料》上发表。韩金鹏博士是这项工作的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