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每年约有30万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其初始死亡率为10%-20%,而晚期死亡率高达90%,尤其是普遍转移的患者。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渗透性不足。免疫细胞继续在肿瘤周围“游泳”,但很难深入肿瘤核心区域,导致免疫治疗效果有限。
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优秀创新中心研究员韩斌和该单位研究员赵强的团队首次完成了145种亚洲栽培水稻和普通野生水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绘制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野生水稻栽培水稻泛基因组地图”,系统挖掘了一般野生水稻的广泛遗传多样性,全面分析了亚洲各种种植水稻群的进化和驯化路线,为水稻基因组的辅助繁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遗传资源,为培育优质水稻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抗病、抗逆、适应气候变化。
中新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孙自法)北京时间4月16日晚,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两篇神经学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两次单独的临床试验,展示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
科技日报(记者刘霞)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神经干细胞只存在于大脑和脊髓中。然而,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所科学家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神经干细胞——外周神经干细胞,这为治疗神经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论文发表在10日出版的《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本报(见习记者张菲)人工智能时代存储速度的最新极限在哪里?复旦大学周鹏和刘春森团队于北京时间4月16日晚在《自然》上发布了最新成果。团队开发的“破晓”花了10年时间(PoX)“皮秒闪存器件是人类目前掌握的最快半导体电荷存储器件,具有亚1纳秒(400皮秒)的擦写速度,将重新定义当前存储系统的边界。
据《自然》杂志16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集成在芯片上的皮秒级红外激光脉冲发生器,无需外部部件即可运行,覆盖关键气体吸收带的光谱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顺利生成。这种新型激光有望加速高灵敏度、宽光谱气体传感器的研发,为环境监测提供更有效的检测工具,为医学成像领域带来新的光谱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