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智能人“通通”2.0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发布了通用智能人“通用”2.0,推动人工智能从个人智能向社会智能转变。
建立一个接近全球地表的高精度太阳辐射监测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研究员胡斯勒图和石崇联合国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本东海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法国里尔大学、英国气象局等研究人员,建立了基于世界上最新一代地球静止卫星的多星组网地表太阳辐射观测(GSNO)该系统建立了多源异构卫星观测遥感模型,实现了近全球规模地表太阳辐射最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能力,同时提高了探测精度。GSNO系统可以准确监测地表太阳辐射的变化,为清洁能源利用、农业估计、气候变化应对和人体健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就像地球表面配备了“阳光扫描仪”一样。
对小麦串联激酶免疫新机制进行科学分析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导的植物免疫团队和合作伙伴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免疫机制,即一种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与串联激酶WTK3协同识别病原菌的效应蛋白激发免疫反应,表现出对各种小麦真菌病害的抵抗力。这一成果突破了对串联激酶作用机制的认识,发现了串联激酶与传统NLR蛋白协同抗病的新范式,填补了植物串联激酶免疫调节途径的空白,为作物广谱多抗性设计了基础。
研究人员提出了寻找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2015年,科学家们通过引力波探测到了双黑洞和谐信号。2017年,发现了双中子星和谐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多波段电磁信号。201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中等质量的黑洞,太阳质量超过100倍。随着LIGO/Virgo/Kagra(LVK)随着合作网络的推进,已经确认了100多起重力波事件。研究正在从“发现模式”向“常规观测模式”转变。未来,随着重力波事件的积累,科学家有望探测到镜头重力波。
实现废塑料高效分解转化的中国科学院团队取得突破
最近,一个专注于固体废物处理的研究小组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废塑料处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过嫦娥六号玄武岩,科学家们揭示月球背面的月球更“干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森和林杨挺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惠鹤九团队,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帘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采用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这一成就为讨论月帘水的时空进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发布新型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
4月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结束审查会上发布了原创研究成果合成孔径雷达(SAR)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方法。该技术通过引入雷达回波和图像中的微波视觉三维语义,创造了一条全新的SAR三维成像技术路径。与传统方法相比,这项技术大大降低了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提高了成像精度,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SAR三维成像,为遥感测绘和灾害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研究解决柑橘黄龙病的重要科学问题
柑橘类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类癌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团队分析了柑橘类抗黄龙病的核心分子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出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小肽。本研究解决了国际农业界缺乏柑橘类黄龙病抗性基因的科学问题,为全球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纳米森林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进展
在纳米森林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黄成军和毛海央团队取得了进展。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
随着自动引导、身体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对图像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准确记录静态图像,灵敏地捕捉场景中的动态变化。现有的动态和有源像素传感器技术集成了动态事件检测和灰度图像采集两个功能,但每个像素通常需要几十个晶体管和电路元件,结构复杂,功耗高,集成困难,同时面临高速时钟同步等工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