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量子椭圆偏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教授、周志远副教授课题组将优质偏振纠缠灯源与经典偏振成像技术相结合,在暗光下观察周期性分布的各种材料的双折射特性,表明该系统在相同的光强环境下比经典检测系统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性和抗杂散光干扰能力。该结果最近在网上发表《Npj 量子信息》。
最精确的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4月21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最精确的太空时钟,配备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并建立了一个高度同步的网络,使用地球上最好的时钟。然而,这个已经准备了几十年的项目只能运行几年,然后在这十年结束后,国际空间站脱离了轨道。
幼儿茶树树冠培养的新技术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得到揭示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唐茜在《工业作物与生产》中领导了茶树栽培培育团队。(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本文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了树冠培育新技术对幼年茶树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对新技术的内部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
建议开发具有多维特征的复合核酸标准物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研究所农业标准物质创新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分析了化学发展趋势(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本文对核酸标准物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NARMs)最新进展。
进入全球首发阵营!这个天文观测工具通过了国际并网测试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于欧洲时间4月14日建成的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SKA)第一阶段的区域中心(SRCNet v0.第一版)中国节点(以下简称SRCNet v0.第一版中国节点),SKA天文台成功通过。(SKAO)国际并网测试由总部组织。
研究表明,依兰陨石坑的三维碰撞结构与碰撞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邓阳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地球物理成像团队,与中外合作伙伴联合采用多种地震分析方法,研究揭示了依兰陨石坑的三维碰撞结构和碰撞过程。相关成果发表在《通信-地球与环境》中(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科学家们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导航精度空芯光纤陀螺仪
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工学院)研究员丁伟/汪滢莹团队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集团合作〇第七研究所研究员赵小明/罗巍/李茂春在高精度空芯光纤陀螺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俄罗斯“联盟MS-26”载人飞船安全着陆 70岁的NASA老将完成590天的太空职业生涯
搭载俄罗斯宇航员Aleksey Ovchinin、Ivan Donnervagner和美国宇航员在哈萨克斯坦成功着陆的Pettit“联盟MS-26”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球。
我国陆上单机容量最大的16.2兆瓦风电机组成功安装
随着天润大丰风电项目最后一片叶片在155米高空完美“旋转”,与轮毂精确对接,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一台16.2兆瓦陆地单机容量最大发电机组成功吊装。
研究表明,水蒸气压差对城市热岛和高温热浪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高温热浪越来越频繁,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环境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当高温热浪发生时,城市和农村的温度会上升,但两者的温度升高幅度普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