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时间序列预测研究取得了进展
时间序列预测是大规模数据无损压缩和极端天气预报的关键技术。随着应用领域的多样化和数据的复杂性的提高,模型在异构数据的统一表达、依赖建模的长序列结构、捕捉恶劣天气的起伏等方面存在挑战。围绕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人工智能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算法和模型,并在实际系统中部署应用。
研究揭示了多耐-高毒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形成的新机制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致病菌,可引起肺炎、血流感染等疾病。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性耐药。(CRKP)跟高毒力(hvKP)菌种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多,威胁到公共卫生和安全。更严重的是,这两种菌种的特性正在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高毒性和多重耐药性的CR-hvKP。它们的融合与质粒的水平转移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n型单组分光晶体管研究的进展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促进了其应用于可穿戴电子、人工视觉和神经形态计算等前沿技术。随着前沿技术对光电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异质结构为核心的光晶体管逐渐出现结构复杂、精度差、激子解离效率低、n型材料库有限等问题,无法适应高集成度、多功能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基于单组分活性层的光晶体管有望简化设备结构,实现快速的光电转换和神经响应,为开发多功能有机光电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老年机器人老博会显示身手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展会上,一批可以聊天、按摩、看病的养老机器人集中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研究揭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制
全固态锂电池通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易燃的有机电解液,适应高容量锂金属的负极,有望在极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下实现远远超过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和能量密度的应用。然而,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锂离子传输稳定性和锂析引起的短路问题(锂离子在电解质中被电子恢复)仍然是制约整个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截至目前,受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同步辐射X显像等技术的限制,固态电解质短路无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进展
借助“东方”超级计算系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Transformer的乳腺癌病理图像HRD预测方法——SuRe-Transformer。
AI加持,让热传超材料设计突破“上限”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江高等研究院教授周涵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邈团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郑跃兵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构建了一支热传超材料逆向设计的人工智能(AI)模型,让传热超材料的设计不再局限于已知的“食谱”,而是突破了目前“菜品”的“上限”,可以大量生成传热超材料的备选设计方案,从中“优中选优”。相关研究于7月2日在自然界发表。
PeachMD发布了桃多组学数据库
最近,《分子园艺》(Molecular Horticulture)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遗传育种团队的文章在网上发表。PeachMD数据库(http://www.peachmd.com)首次整合桃基因组、表观遗传组、人群遗传变异和多维表型数据,深度整合CRISPR设计、GWAS分析等工具,为促进桃分子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人员实现高分辨率实时成像协同纳米控制技术
作为纳米尺度控制的核心工具,原子力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纳米粒子组装、生物分子控制和半导体器件制造。然而,现有技术长期以来面临着操作精度和效率有限等关键瓶颈,缺乏即时、高分辨率的在线观察和定位能力。发展超分辨率显像与原子力显微镜控制融合技术,成为纳米光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中国科技馆与喀什共创南疆科普文化新高地
7月2日,中国科技馆与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在喀什疏附县正式签署《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框架合作协议》,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文艺活动,旨在推动南疆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方将围绕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建设深度合作,打造数字展厅、移动科普设施、青少年制造者空间等核心模块,集创新教育、文化展示、创新实践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