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了严格的量子纠错码解码方法,基于统计物理
量子计算因其在密码学和量子化学模拟领域的潜在优势而备受关注。目前,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层面容易受到噪音干扰,导致计算错误,难以实现高精度量子计算。作为连接量子硬件和算法的桥梁,量子纠错的核心目标是利用多个物理比特编码少量逻辑比特,通过测量辅助比特来推断和纠正逻辑比特的错误,从而抑制逻辑错误率。
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陆生脊椎动物种群历史动态时空格局的晚更新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正在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已经构成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危机。基于基因组学的大数据分析,特别是通过成对序列马尔可夫溯祖模型,模拟历史有效种群的大小(Ne),此外,评估物种进化潜力和长期生存能力的方法已经成为分析历史种群波动的研究范式,在保护生物方面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CO2/CH4温室气体转换是由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驱动的
在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领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邵涛研究团队取得了进展,通过等离子体催化,将CO2/CH4转化为高附加值醇类化学品。
我国科学家建立了300公里级量子直接通信网络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创新提出,长距离、大规模、可扩展的全连接量子直接通信理论结构,并在《科学通报》中成功实现了4个节点之间3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网络。(Science Bulletin)。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背包问题”计算复杂性下限
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志东确定了“背包问题”的计算复杂度下限,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理论进展。
我国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星地量子直接通信系统模块级验证
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了星地量子直接通信系统的模块级验证,标志着中国星地量子直接通信技术正式进入空地量子直接通信网络建设阶段。
研究所提出了反常霍尔角的双变量数学模型
磁性材料的异常霍尔输送效应来源于能带内禀贡献和杂质外禀散射,其重要参数异常霍尔角代表纵向电流密度驱动横向异常霍尔电流密度的能力。异常霍尔角在反常霍尔磁传感和自旋电子磁类翻转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过去的70年里,异常霍尔角长期处于0.1°~3°(0.2%~5%)水平较低,且缺乏调节模型和实验方案,导致反常霍尔这一重要物理效应长期未得到有效应用。
超带隙透明导体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现的
透明导体因其导电性和透明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触摸屏、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电致变色和透明显示等光电设备,成为现代信息和能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目前主流透明导体来源于半导体或绝缘体等原有透明带隙材料的混合过程,以牺牲一些透明度来实现导电性能。因此,导电性和透明性是相互制衡的。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性,一些研究提出了透明导体的概念,这种概念不需要混合,即通过特殊的金属能带结构来实现理想的透明度。但目前还没有。
研发新型超高效柔性发电膜材料及发电器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柔性发电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开发出超高效的新型柔性发电膜材料。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这种材料的功率密度创造了所有报道过类似材料的硒化银基柔性热电器件的最高值。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通信杂志上发表。
研究小组开发了“全手触觉机器人仿生手”
近日,由北京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全手高分辨率触觉和完整运动能力的机器人手系统——“基于全手触觉的机器人仿生手”(以下简称F—TAC Hand),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机器人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时间6月9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机器智能》上发表了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