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脑1微米精确定位的海大“脑乐高图谱”
你们能想像头发的五十分之一是多少微米吗?1微米!正是这个革命性脑图所达到的精确度。
千吨级离子液体再生纤维素纤维工程正式投产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工艺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工艺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离子液体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技术在河南新乡化纤白鹭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落地,年产1000吨新一代再生纤维素纤维——首赛尔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实现了离子液体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大规模生产。与传统工艺相比,真正突破了纺丝工艺改革和环保问题的瓶颈,实现了“三废”零排放。
新的AI模型可以预测人类在系列任务中的决定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报道了创新人工智能(AI)系统——Centaur。它可以预测人们在各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且比利用心理学经典理论做出的推测要好。
聊天用表情符号留下更好的印象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无论发送什么样的表情符号,在与朋友交流时使用表情符号的人都被认为更专注、更积极。7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1/7生物医学论文摘要都是AI撰写
根据对学术文献的大规模分析,去年发表的大约1/7的生物医学论文摘要可能借助人工智能。(AI)完成写作。2024年,医学数据库PubMed收录的150万篇摘要中,包含大型语言模型的文章超过20万篇(LLM)经常推荐使用词汇。
对东周秦人贵族个人生活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考古与人类系尚雪副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居安墓地进行了高精度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牙结石淀粉粒证据,为揭示东周时期秦国贵族的个人生活历史,了解古代先民的营养状况、社会分层和饮食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学术期刊npj网上发表 Heritage Science(SCIE&在AHCI索引中。
全自动覆膜插秧新技术助力水稻生产绿色增效
近日,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开发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设备,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研究人员在颅骨移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方面取得了突破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它是由头部突然的外部机械力引起的脑损伤,如打击、冲击、振动或穿透。目前,创伤性脑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急性颅内压调节、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微创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然而,大多数TBI患者都有持续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后遗症康复是TBI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减少TBI的继发性脑损伤,并改善长期预后。
新纳米机器人“助力”精确治疗心肌损伤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贺强和吴英杰在精确治疗心肌损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团队从自然界旋转分子电机驱动的细菌中汲取灵感,开发了光合磷酸化纳米机器人,通过旋转生物分子电机ATP合酶的能量转换过程,实现了光驱动的可编程运动,在动物活体模型中主动迁移到心肌损伤区域,显著提高了胞内ATP水平,有效重建了局部代谢功能。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中国科学院团队透露,人类的大规模使用始于大约5万年前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获悉,研究员万世明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成功重建了过去30万年东亚北部古火的进化历史,发现现代人类的大规模火灾始于大约5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