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富勒烯(C60)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瑞士巴塞尔大学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学者携手,成功揭示了富勒烯如何转化为石墨烯的关键过程(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电气和机械性能)。相关论文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向北约600公里的托洛洛山山顶,智利首都圣地亚哥,4米直径的布兰科望眼镜正盯着南半球的星空。几乎在地球中心的对面,在西湖大学天文团队的办公室里,研究人员正在通过互联网立即控制这款望眼镜。这时,杭州刚刚摆脱梅雨,进入炎热的夏天。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姜仕军与国内外科研团队一起,准确捕捉了距今5600万年的火山热成因二氧化碳快速释放事件,揭示了快速碳释放触发机制。近日,《自然-通信》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
考古学家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在12.5百万年内从骨骼中获得脂肪的证据。现代人已经使用这项技术2.8万年了,尼安德特人已经开始这样操作“脂肪工厂”的最新发现。这项研究于7月2日在《科学进步》中发表。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贺桥和特聘教授罗杰·科恩伯格首次揭示了非核苷类抑制剂有效抑制麻疹病毒和尼帕病毒RNA聚合酶复合物活性的分子机制,为应对这两种全球传染病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基础。相关研究于7月7日发表在《细胞》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冰与副研究员熊俊合作,系统阐述了细胞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机制“预置”基因表达状态,进而影响未来基因激活效率和反应速度。最近,相关论文发表在《遗传学年度回顾》中。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小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建奇研究小组合作,首次系统研究了类生物有机样品在不同显示方式、温度、电子剂量率、波包电子数量和脉冲重复率下的电子辐照损伤效应,明确了脉冲电子显像模式对有机样品的电子辐照损伤与连续电子显像模式相同,揭示了电子束对样品辐照损伤背后的物理机制。相关论文于7月2日在The发表 Innovation Life。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系主任朱兰在网上发表了一项关于阴道雌激素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子宫支撑影响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The BMJ)。结果表明,当子宫支持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时,阴道雌激素的联合使用并不能提高子宫支持的满意佩戴率,但预计将减少子宫支持治疗的相关疾病。该研究为优化盆腔器官脱垂的子宫支持治疗管理机制提供了高水平的循证依据。
日前,记者从北京协和医院获悉,医院眼科主任医生陈有信带领相关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基于超广角眼底图像的研究团队(UWF)WARM人工智能系统具有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准确识别25种眼底疾病,智能生成转诊建议,为眼底疾病筛查和分级诊疗系统提供了新的途径。相关研究发表在Cell上 Reports Medic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