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逆育种团队在《农业科学报》(英语)中取得了研究成果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 正式发布。本研究根据花生株高和发枝的相关特点,挖掘出5个多效、数量化的位点(QTL),并分析了多效QTL的遗传基础(“多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挖掘出三个主要效果的定量位点,为花生株型特征的有效遗传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作物和农作物,年种植面积7000万亩,总产值1900万吨。植物高度和侧枝长度是花生的重要植物特征,不仅与单一生物量、豆荚产量和种植密度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花生的机械化收获效率。目前,上述特征的繁殖和改进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关键主要遗传位点的挖掘和应用。
本研究包括181个家庭重组自交系人群,对三个环境下的表型进行了调查。发现株高和侧枝长度的枝数体现为连续分布和超亲遗传,共检测到35个加性定量位点,表型贡献率为4.57%~21.68%,其中5个特定位点体现为多效性。
此外,基于多环境联合分析,估计了加性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株高和侧枝长度的总贡献率分别为10.80%、11.02%和7.89%。
花生第九研究、在10和16染色体上,有三个稳定的主要特异性定量位点,其中一些参与植物激素生成、信号转导和细胞壁发育的基因可能是调节这些特征的候选基因。
结果为后续花生株型遗传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繁殖提供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培养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