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学教育中心由中国科技馆和北京东城共建
5月26日,东城区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题活动暨2025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节(东城场)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这种分子工具有望成为新的基因调控“秘密”
近几年来,环状单链DNA(Css DNA)由于其稳定性高、免疫原性弱、可编程性强,已成为医学合成生物学领域潜在的分子工具之一,如基因调节、细胞治疗等。
科学家们开发了生物3D打印预神经化心肌修复支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成铁团队设计了一种生物3D打印预神经化心肌修复支架,由无机材料诱导,为心肌梗死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5月24日,相关研究在先进材料中发表。
每年损失350亿美元!全球入侵物种的成本被低估
科学家指出,特定入侵物种的全球经济成本可能高于之前所认为的1600%。研究结果显示了潜在的损失,或者是基于162个入侵物种的数据,或者是一种有助于各国规划成本效益高的管理方法。本文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中。
狼尾草叶片响应热胁迫关键细胞群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前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温度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作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杂交狼尾草之一,美国狼尾草以其高粗蛋白含量、叶茎比、生物产量和易消化性成为中国主要的放牧和青贮饲料之一。
第一个集成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箱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提出了将棉花叶皱缩病毒和烟草脆裂病毒转化为单质颗粒系统的“一体化双组分病毒使用策略”,并将其扩展为多功能一体化植物病毒载体工具箱,为基因功能和基因编辑研究提供了便利。相关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在植物通信中(Plant Communications)上。
新研究证实,真菌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远远超过古细菌
由上海海洋大学教授费德里科·巴尔塔和博士后伊娃·布雷耶领导的国际团队首次准确量化了海洋真菌的碳储存能力,证实了真菌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古代细菌,颠覆了细菌和古代细菌是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驱动力的传统观点。5月23日,相关研究在《细胞》中发表。
钙钛矿是一种新型光伏产品,有望实现!科学家开发全无机技术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系郝跃院士团队教授张春福、博士柴文明、副教授朱卫东与Nano合作-Micro Letters(中国科学院I区TOP期刊,IF=31.6) 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上面。
科学家揭示了中国绒螯蟹打斗行为调控的新机制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生命学院教授杨晓珍首次系统阐述了色氨酸羟化酶(TPH)通过介导L-色氨酸(L-TRP)代谢为5-羟色胺(5-羟色胺)-HT)调整中国绒螯蟹斗争行为的分子机制,为减少水产养殖中的蟹斗争提供了潜在的监管目标,为全球水产养殖中的动物行为监管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上。
新的深度学习框架可以“预测”电容器的剩余寿命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教师李宁宁团队提出了一个深度学习预测框架,结合鲸鱼优化算法、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服务电力设备运维,支持智能能源下设备健康管理,重点关注电力系统中低压并联电容器的剩余寿命预测。相关结果发表在Ener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