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科研界再次遇到预算“空窗”
在今年的预算中,新西兰科学研究领域再次“无粒”。这一预算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分配了现有资金,以满足政府提振经济、吸引国际科技创新投资的计划。
海洋提出评估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新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金明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通信-地球与环境》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评估海水吸收大气二氧化碳能力的新体系。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系统γ二氧化碳因子(γCO?),为全球海洋碳汇评估和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突破了传统碳酸盐平衡理论在极端酸化条件下的应用局限。
自然-通信的新成果揭示了焦虑障碍的新机制
近日,康复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与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信》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首次澄清了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1a(GHS-R1a),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焦虑行为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焦虑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
国内首个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智能集成数据集发布
最近,山东大学教授白露团队和北京大学教授程翔团队联合在Nature的期刊上《Scientific Data》发表研究论文,正式发布SynthSoM,世界上第一个通信和多模态感知智能集成数据集。该数据集填补了通信和多模态感知智能集成研究领域的数据空白,为智能交通、6G网络、无人系统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学家建立压电催化系统,帮助海水制氢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邢明阳团队联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付鹏波团队成功构建了一个先进的氧化耦合压电催化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压电催化海水制氢的资源化过程。基于该系统构建的中小型旋流器能耗较低,有望取代现有超声波机,成为未来实验室和工业化的首选压电催化产氢设备。最近,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线粒体双相时钟”模型为器官配备了专属的“衰老GPS”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李昕研究小组提出了“线粒体双相时钟”模型,通过分析人体多器官线粒体突变的“衰老图谱”,揭示了线粒体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编码器官衰老,同时编码了随机性和确定性衰老程序,统一了复制衰老和代谢衰老的观点差异,为了了解多器官的异步衰老提供了新的时序观。5月27日,《自然-衰老》发表了相关研究。
利用AI驱动的新研究平台发现了新的小分子抑制剂
借助人工智能,英国硅智能研究团队(AI)目标发现平台PandaOmics和生成化学平台Chemistry42,设计了一种新型的ENPP1小分子抑制剂,该分子在临床前模型中被证明能够更高效、更安全地调整cGAS-STING通道,显示出创新免疫治疗策略的广阔前景。五月二十三日,《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研究。
通过早期试验,牛用禽流感疫苗
随着家禽流感席卷美国家禽养殖场和养牛场,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控制疫情的方法,以防止它们对人类造成更广泛的影响。现在,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第一种牛用mRNA家禽流感疫苗。
膜分离炼油,高效环保
为了赶上驱动现代社会所需的燃料和化学品,炼油厂一直在煮原油,使较轻的碳氢化合物向上漂浮,并将其捕获和分离成汽油、航空燃料和加热油等不同的成品。这种由燃烧化石燃料驱动的高能耗过程消耗了全球约1%的能源,产生了全球6%的碳排放。
核心泄漏了吗?火山岩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研究人员挑战了教科书中关于地球结构的传统观点,即致密金属核心中的物质总是停留在原地。5月21日,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表明,对夏威夷火山群岛岩石的分析可能首次提供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核心物质确实“泄漏”,并被热岩浆柱一路推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