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开发了新一代视觉假体,赋予动物“超视觉”

研发家 | 2025-06-06 33

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教授周鹏、青年研究员王水源团队、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嘉义、副研究员严彪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伟达团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泛的光谱覆盖视觉假体,假体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围设备,即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也能给动物感知红外光甚至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6月6日,相关研究在《科学》上发表。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2亿的视网膜变性(感光细胞死亡)患者,他们看不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方法进行视觉修复,如利用光电二极管的技术路线制备可植入的视网膜假体。但该方法的制备过程非常复杂,光谱波段的感知范围有限。

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尝试,研究团队找到了目前合适的材料,并开发出了一个网络网络(TeNWNs)视网膜假体。TeNWNS假体是一种自供电装置,光照后可自发形成光电流,无需外部设备,大大降低了生物侵入性。当TeNWNS假体植入眼底时,可以取代凋亡的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从而直接激活视网膜上仍存在的神经细胞。

同时,TenWNS假体结合了“仿生修复”和“功能扩展”的多重特点,其光谱覆盖范围为470-1550纳米,横跨能见光至近红外II区域。通过微创可逆的视网膜植入手术,不仅可以修复能见光视觉,还可以将视觉感知扩展到特定的红外波长范围。

研究小组在成功重新获得实验室失明小鼠能见光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蟹猴)模型。值得一提的是,植入半年后,动物模型没有观察到任何不良排斥反应。目前,该团队已开始深入研究视觉假体与视网膜之间的有效联系机制。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