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纳米酶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徐加廷团队在纳米酶领域取得进展。该研究提出了一项高效的水热工程战略,不对称双原子活性中心通过在纳米二氧化硅媒介中建立异核氧桥连接(Ce–O–Mn),打破传统单原子纳米酶活性点单一的局限性。通过使用双原子协同效应和氧桥导电的电荷传输机制,研究显著提高了类酶的催化活性,提高了催化点的动态调节和降解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中。
科学家在常温下实现甲烷高效转化乙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福祥团队与清华大学教授唐俊旺团队合作,设计合成了Ni1-CEO2单原子光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在室温下的高活性、高选择性制备,发现甲烷覆盖与C-C键偶联合乙烷的选择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积极依赖关系。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上。
研究表明,西方马脑炎病毒识别宿主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研究小组与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向烨研究小组合作,系统分析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完整的病毒样本颗粒和两个不同受体的高分辨率结构阐明了WEEV识别宿主分子的机制,为预防和控制甲状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论文于5月20日在细胞报告中发表(Cell Reports)。
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兴安岭温带次生林窗生态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董喜斌团队聚焦大兴安岭温带次生林窗生态质量,深入揭示了不同林窗类型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植物生长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EcologicalIndicators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研究表明,老虎物种恢复和森林碳动态耦合模式
近日,基于全球虎及其栖息地森林分布数据的分析,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团队探索了顶级捕食者在森林碳循环中的作用,相关成果在Global Change 在Biology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全新的解决方案是拓扑光子芯片的高效集成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丁卫强团队在拓扑光子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拓扑光子芯片的高效集成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自然通信》发布了相关成果。
新方法可用于早期膀胱癌的诊断
近日,东北大学教授杨婷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从尿液中快速分离单个外泌物并进行原点检测的新方法,可用于早期膀胱癌(BCa)检测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研究提出了性能稳定的钒电解液设计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燕燕合作,在全钒液流电池中(VFBs)正极电解液稳定性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对VFB正极电解液中五价钒离子溶剂结构的系统研究,团队阐明了正极电解液沉淀析出机制,并提出了性能稳定钒电解液的设计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解决蚊虫超强吸血能力的科学家奥秘
近日,海南大学生命健康学院病媒生物学教授韩谦团队揭示了多巴醛合成酶在虫皮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生理功能和独特的分子机制,解决了病媒蚊子吸血量过大的生物学问题。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地膜微塑料和灭草剂“复合污染”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恺团队在地膜微塑料和灭草剂复合污染环境方面取得了进展,为制定农业污染控制和可持续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危险材料杂志》发表了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