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在提高植物耐盐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土壤盐渍化是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威胁因素之一。据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约50%的耕地将面临盐渍化的威胁。近日,海南大学热带作物高产高效、绿色栽培创新团队教授聂立孝研究小组在《农业科学报》(英语)上发表的研究成果(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该研究系统总结了纳米粒子在增强植物耐盐性方面的应用机制、潜在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利用RUBY基因开发新的紫叶花生品质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花生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农业科学报》(英语)(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正式发布。该研究利用RUBY基因完成了花生中甜菜碱的生成,成功开发出具有观赏植物潜力的具有紫叶特征的新型花生,为紫叶花生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此外,RUBY在花生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作为可见报告基因的潜力,可用于高效选择转换植物。
科学家们揭示了严寒针叶林地面与地下营养策略之间的协调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尹华部队以青藏高原东部严寒针叶林为典型树种——尖尖长芽冷杉(Abies georgei)对于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叶子氮的分布和重吸收特性、根系氮的获取特性以及与气候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地面养分保护与地下养分获取策略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素。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7日在网上公布。
获得植物根际养分的策略有新的知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尹华军团队以典型的青藏高原亚高山针叶林树种——尖尖长芽冷杉(Abies georgei)对于研究对象,根系分泌物和根系样品的原点通过沿海拔梯度收集,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结合化学信息学方法转化为可量化代谢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根系分泌物在海拔梯度下的化学特征与根系养分获取策略之间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生态学研究中。
研究表明,关键矿产资源的约束或能源转型预期的颠覆
最近,Xi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史惠婷、汪寿阳教授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发布。史惠婷是第一作者,西电经济管理学院是第一单位。合作伙伴包括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衡佳妮、中国科学院教授段宏波(通信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华姣等。
光控磁性材料研发成功,开启了新时期的信息存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成果《以高性能单分子磁体为节点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显示磁矫顽场的光调节》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化学协会志》上发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青藏高原率先实现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和合作伙伴,综合整合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湖泊、湿地、河流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和牲畜数量历史统计,结合多源遥感、模型模拟和未来气候估计,评估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三大温室气体收支,估计了不同加热和畜牧业发展情况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收支的变化。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地区。这一结果最近发表在《科学通知》上。
研究揭示了人类身高和代谢率共同进化的关键基因变异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晋、青年研究员黄河、樊少华和他的合作伙伴的研究表明,现代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两个特征是更高的身体和更高的基础代谢。他们确定了一种遗传变异,有利于这些特征的共同进化。这种突变似乎有利于每个人长得更高——尤其是当他们摄入大量肉类时。相关研究于5月21日在《细胞-基因组学》中发表。
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管理体重也可以“管理头部”
5月20日,瓯江实验室主任、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宋伟宏团队在《自然-衰老》中发表文章,发现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道,1RA可以显著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和记忆障碍,这种创新发现将为预防这种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神舟20号宇航员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出舱活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5年5月22日16时49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20号乘务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紧密配合。在地面研究人员的配合和支持下,宇航员从核心舱节点舱出舱,前期通过货物气闸舱出舱,利用机械臂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转移到中转位置,安装到预定位置,同时进行了舱外设备设施的检查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