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林东昕和研究员郑健团队的研究表明,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心理压力应激可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肿瘤细胞ADRB2受体,并引导肿瘤RNA受体。 m6A去甲基化酶ALKBH5的表达减少,导致肿瘤细胞表面转录组紊乱和微环境神经重塑的正反馈,促进癌症环路。5月26日,《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了相关成果(Nature Cell Biology)。
中山大学肿瘤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康铁邦和副研究员武远众的团队研究表明,ASB7的扩张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并给肿瘤PARP抑制剂(PARPi)敏感性。这一发现可能为未来ASB7扩增型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相关成果于5月30日在《科学》上发表。(Science)。
德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快地确定双中子星合并的位置。这种方法可以研究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辐射,当信号到达地球时,自动识别和定位合并事件只需要一秒钟。这种对恒星合并引力波的自动检测可能为这些宇宙事件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于3月6日在自然界发表。
“海洋气象探测主要是卫星遥感监测。目前,近海气象观测仍主要是传统的道路自动气象站,探测能力有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海洋气候灾害监测覆盖面不全面,未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系统海洋气象综合观测体系。能够自动连续检测高空风、温度、湿度、闪电、水蒸气、粉尘颗粒结构等关键气象元素的新型海洋气候遥感设备稀缺,台风、海风、海雾、雪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仍不足。
青藏高原是中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上游区”和“启动区”,也是影响亚洲季风系统和中国气候异常变化的关键区域。在变暖变湿的双重冲击下,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英指出,基于卫星遥感监测,青藏高原冰川近30年整体面积呈退缩趋势,退缩趋势逐渐加快。1985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总体减少18%,年减少率414.8平方公里,年平均退缩率0.5%,面积从8.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8万平方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晓敏直言不讳地说:“世界知名出版机构基本上都是集团运营,而中国科技期刊大多是单一出版方式,无法在世界舞台上形成竞争力。”。她从期刊评估和数据服务的角度参与期刊工作,更加关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她从制度机制、数字技术和社会化能力等维度提出了建议。
鸟巢里藏着“时间胶囊”。在最近发表在《生态学》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使用印有白骨顶巢塑料垃圾的保质期来确定鸟巢的建造时间。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单个鸟巢的建筑地点和物种繁殖的历史情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教授郭万林、赵晓明团队教授开发的气相协助表面重构技术,成功抑制了室外环境下产业级钙钛矿模块的不可逆衰退,为30厘米。×在30厘米的钙钛矿模块中,首次实现了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这一结果于5月29日在科学上公布。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朱永恒的团队建立了一个pH响应双重药物负载空心介孔硅纳米系统,并首次成功应用于水产品疾病治疗领域。通过抗生素和天然抗氧化剂的协同运输,有效解决了水产品动物细菌性疾病治疗中药靶向性差、药物应用程度低等关键问题,为水产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战略。相关研究最近在《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