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环境和经济的多重收益

研发家 | 2025-05-11 21

从市场上购买食材时的营养搭配,到餐厅点餐时的菜品选择,再到街上方便购买的零食——看似普通的日常饮食选择,其实是全球食品体系变化的微观缩影。这些看似个人的消费决策,正在不自觉地重塑农业生产模式、国际贸易格局、公共健康地图,甚至整个星球的生态环境。

浙江大学团队最近在《自然-可持续》中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促进膳食结构转型将为中国带来多重公共健康、环境和经济效益。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指出,提高居民的饮食模式可以减少环境效应,增强经济韧性,同时改善营养和健康。

“这不仅需要农业生产端的绿色转型,还需要消费端的系统变革。”论文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研究员汪笑溪强调。

全球主流饮食模式包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东方饮食、高动物蛋白和乳制品在欧美和西方饮食中的摄入量、橄榄油、鱼和全谷物的地中海饮食的平衡组合等。

消费者对餐具中食物的选择实际上影响了宏观系统的连锁反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导致超重和肥胖人口持续增加。“动物食品比例过高,营养不平衡,正在增加慢性病负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作者、研究员袁长征指出。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食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40%以上,淡水消耗、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持续恶化。促进饮食转型不仅关系到营养和健康的改善,也是对资源和环境挑战的系统应对。

研究小组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了三种饮食转型路径。一是基础改进: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增加豆类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20%~在食品支出28%的同时,优先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普遍性。

二是本地实践: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接,提高动物蛋白源结构,平衡营养需求和生态承载能力。

三是全球比较:将植物性食物比例提高到82%,将动物蛋白控制在18%,实现碳减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目标。

三种转型方案都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健康膳食指数。(CHEI)膳食指数与EAT-柳叶刀。(ELDI),维他命D得到有效改善、胆碱等营养物质缺乏问题。到2050年,人均年食品费用可以减少128~186美元,主要来自70%的红肉消费。~100%的大幅下降导致的支出减少,而奶制品和水果蔬菜的需求增加通过优化耕地和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稳定平衡。农业和土地利用部门累计减排3亿~CO2当量13亿吨(降幅9%)~农业淡水消耗减少347%)~北方水稻种植区节水明显,772立方公里。自然植被面积增加4万~生物多样性指数13万公顷(BII)同时,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模型演绎的多维效益需要与现实的复杂性进行对话。”论文共同介绍了第一作者、两位博士生蔡浩和宣佳琦。“在饮食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居民的健康状况、区域饮食文化、食品供应链的韧性等多种因素。”研究小组建议建立动态监控机制,为不同群体设计梯度化转型方案,如保留传统饮食文化中豆制品的优势,逐步调整红肉消费习惯。

这项研究为“大食物观”的实践提供了量化支撑,证明饮食转型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选择,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在14亿人的餐桌上平衡营养、环境和经济。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8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