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医药高校成果技术转移系统化团队

研发家 | 2025-06-06 33

近年来,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生态建设。但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仍低于发达国家高校专利转化率(约50%至80%)。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韩峰指出,其核心瓶颈在于系统技术转移团队建设滞后。

韩峰告诉《中国科学日报》,我国成果转化人才短缺,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兼顾医学、药学、知识产权和商业经营能力的复合技术经理,技术评价和商业化道路不畅。

此外,还需要改进制度和机制。高校职称评定仍以国家基金、人才头衔、论文为导向,成果转化奉献未充分纳入核心评价,未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另一方面,工业端与研发端缺乏协同作用。医药研发与工业需求脱节,缺乏“临床-科研-公司”的深度协同平台,初步项目概念验证支持不足,70%以上的医药专利停滞在实验室阶段。

韩峰认为,只有通过法律保障、制度化、利益激励和生态协调的“四轮驱动”,才能突破成果转化的瓶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论文大国”向“创新强国”的飞跃,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他建议完善法律和政策支持,明确团队建设的战略定位。加强立法授权,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高校对职务发明的独立处置权,简化审批流程,允许技术经理参与成果转化决策的全过程。

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医药社会化服务水平。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LO),在北京协和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等双一流医科大学开设独立运营标志,配备技术经理、知识产权律师和具有医学背景的投融资顾问,提供从专利布局到临床验证的全链条服务。建立了50所大学的标志试点项目,培训了5000名持证技术经理。同时,国家联合大学开设种子基金,支持初步项目跨越“死亡谷”,降低技术社会化风险。扩大“生物医学技术创新转型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原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初步项目;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租赁等工具,降低资本转型门槛。

第三,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复合技术经理团队。实行“药品技术经纪人”认证制度,与行业协会制定专业标准,设立“医疗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结合医疗、法规、金融等科目招聘高端人才。

此外,深化政府、校企合作,改善药业成果转化生态。共同创建工业、大学、科研联合体,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建技术转移中心,迫使产业需求的科研主题选择,促进技术经理深入参与企业技术研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成立了“技术转移团队建设监督小组”,定期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经典案例宣传,扭转“重论文轻转型”的概念,建立医学创新转型的社会认同。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