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加持,“构造药学”帮助纳米递药系统开发

研发家 | 2025-06-11 33

临港实验室研究员殷宪振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稳团队合作,提出了“构造药物学”的新理念,揭示了结构与质量的关系,并将这一理念扩展到了生命组织。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个体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保障。6月5日,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中,被选为封面文章。

肺病理微环境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药物传递面临多重挑战。传统的二维(2D)研究方法很难跨尺度表征纳米制剂在肺部的生物分布,极大地限制了递药系统的靶向评价。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研究小组对生命体进行了“结构化学”研究,利用交联环糊精纳米网格材料(GCC),从制剂结构到生理结构的跨尺度关联分析,结合单颗粒示踪和3D病理图谱。

实验数据显示,经鼠尾静脉输液后,具有独特网格结构的GCC-Rh110表现出显著的气管表面聚集特征。GCC负荷地塞米松(DEX)此外,GCC还具有广谱抗氧化的优点,能有效地消除超氧根阳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等多种活性氧。同时,研究团队建立的全肺3D可视化方法为纳米制剂的跨尺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纳米制剂的跨尺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支气管炎模型是由脂多糖引起的,DEX@GCC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更快地促进体重恢复,改善肺功能,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蛋白质浓度和炎症因子水平。研究小组还建立了3D病理评估系统,结合机器学习识别和提取气管周围的炎性细胞,进一步验证了DEX@GCC在修复气管细胞结构和减少炎症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多级气管虚拟内窥和气管壁厚的精确定量。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