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颅骨打破了二叠“常住民”演变谜团

研发家 | 2025-06-11 33

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它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二叠纪晚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6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军在网上发表了关于中国锯齿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独特的脊椎动物,锯齿龙的颅骨上分布着几个尖角或肿瘤凸起,表面有雕刻图案,方轭骨明显扩张,边缘凸起,牙齿内边缘有小锯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中国发现并命名了二叠石千峰龙、复齿河南龙、柳林黄河龙、矮三川龙、吴埃尔金龙、完整石千峰龙等锯齿龙。然而,由于大多数材料缺乏完整的颅骨,许多物种的有效性和分类位置长期存在争议。

早在2018年,内蒙古大青山脑袋沟组就发现了一个与颅骨相关的锯齿龙框架,这是中国第一个保存完整颅骨和相关主轴骨骼的骨架。它的头又高又窄,不同于普通的又宽又扁的头。通过形态学分析,可以排除储存和挤压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狭窄的颅骨阴山龙”(Yinshanosaurus angustus)。与此同时,他们还将2015年在山西保德孙家沟组发现的颅骨标本作为副型。

这是中国锯齿完整颅骨的第一个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了更可靠的系统发展成果。减数满意树识别了中国锯齿龙的三个可能分支:狭窄的阴山龙和完整的石千峰龙形成了一个新的姐妹群体,与南非和南美的Pumiliopareiasauria密切相关。上石箱组复齿河南龙位于相对基干的位置,孙家沟组的二叠石千峰龙、柳林黄河龙和薛村山西龙更接近Therischia。但由于旧物种的不完整性,其有效性和系统发展位置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据了解,本研究是系统梳理我国锯齿龙演变谱系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脑袋沟组四足系列研究的第11篇论文,进一步丰富了二叠纪晚期我国北方四足动物群的面貌。下一阶段,研究人员将对山西保德集群埋藏的头后材料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讨论已知属种的有效性,努力厘清我国锯齿龙演变谱系。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