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攻克EBV感染上皮细胞及B细胞的谜团

研发家 | 2025-06-19 10

6月1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曾木圣教授与钟茜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网站上亮相。他们颠覆了传统认知,首次发现R9AP分子不仅同时存在于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而且还证明这是EB病毒(EBV)感染的通用受体,这一发现为EBV相关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开辟了新方向。 
 
据《自然》的审稿人称,这项研究具有高度原创性,方法科学且逻辑严谨。研究团队揭示的R9AP分子作为一种新型EBV受体,对B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感染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突破性发现。同时,该研究挑战了过去“R9AP只是视觉细胞中锚定蛋白”的认知。
 
“我们首次构建了能够高效感染上皮细胞的EBV体外模型,突破了此前无法实现高效感染的技术瓶颈。” 论文的通讯作者曾木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一研究首次破解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EBV是否通过通用受体感染主要宿主细胞。这一成果彻底推翻了“B细胞和上皮细胞通过不同受体感染”的传统理论。
 
探索未解之谜:EBV感染机制 
 
EBV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肿瘤病毒,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大约20万例肿瘤新发病例,主要发生在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来源的癌症中。然而,长期以来,EBV在普通培养条件下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效率极低,这导致其感染机制未能得到全面解析。
 
EBV归属于γ-疱疹病毒,与多种疾病存在密切联系,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不同类型的肿瘤(如鼻咽癌、EBV相关性胃癌、NK/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尽管科学家早已确认了EBV通过CD21(CR2)和HLA II感染B细胞,但其感染上皮细胞的过程一直是谜团。


 
曾木圣团队此前通过研发的高效EBV感染模型,逐渐揭示了一些关键受体的角色,例如NMHC-IIA(介导黏附)、NRP1(介导内化)以及EphA2(触发膜融合)。传统理论认为,EBV在感染B细胞和上皮细胞时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受体。然而,研究者们同样发现,gH/gL和gB糖蛋白在EBV感染所有宿主细胞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并且针对gH/gL的中和抗体能够同时阻断EBV对这两类细胞的感染,暗示着存在某种尚未揭示的通用受体。
 
在最新的研究中,曾木圣团队借助鼻咽上皮细胞感染模型,通过干扰文库筛查实验,证实了R9AP是关键分子。研究发现,抑制R9AP的表达能够显著降低EBV对鼻咽上皮细胞的感染能力,接着进一步验证了其在多种上皮细胞和B细胞感染中的作用。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5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