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精确肺通气提供新途径

研发家 | 2025-06-25 33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医学科副主任何怀武团队应用双绑带三维肺电阻抗断层显像(3D-EIT)技术监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通气,评估可复张性,指导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该设置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精确肺通气提供了新的思路。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nsive Care Medicine。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短期内发生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体现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常伴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重症监护医学领域最常见的呼吸急症之一,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目前,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途径。

肺阻抗断层显像(EIT)它是一种用于监测肺通气功能状态的微创、连续、动态和无辐射技术。该技术在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精确通气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主要是二维图像,监测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

据何怀武介绍,气末正压(PEEP)它是呼吸机设置的关键参数之一,主要用于打开塌陷的肺泡,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氧合作用。但过高的PEEP会导致正常肺泡的过度膨胀,从而导致肺损伤。在不同的PEEP水平下,通过监测局部肺通气图像的变化,评估PEEP的优缺点,从而确定个性化PEEP,这被称为“EIT图像导向PEEP滴定”。2D-EIT在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个性化PEEP滴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二维肺通气图像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获得更全面的监测信息来指导临床实践,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医学研究小组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茂坤在以往二维图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肺电阻抗断层图像(三维)-EIT)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通气临床治疗的新参数中,从三维角度评估肺通气中心的空间布局、肺泡塌陷/空间区过度膨胀等信息。

研究表明,传统的2D-EIT和3D-EIT成像技术在肺可复张性评估和指导个性化PEEP滴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2D-EIT与3D-EIT的肺可复张性评估不一致率为42%。此外,在一半以上的PEEP滴定试验中,团队发现2D-EIT与3D-EIT滴定的个性化PEEP值明显不一致。此外,3D-EIT还可以检测到2D-EIT无法识别肺部局部空间区域的肺泡复张和过度膨胀。因此,与传统的2D-EIT只看到肺损伤的“冰山一角”相比,3D-EIT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整个肺的通气状况,有望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精确肺通气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