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份档案描述了中国航空遥感的发展历程

研发家 | 2025-07-03 33

7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创新研究所(以下简称空间研究所)组织的“跟踪空间记忆——中国科学院空间遥感中心40周年档案主题展”正式亮相。展览共展示了400多个档案。其中,许多初始档案首次显示。

本次展览以“发展历程与创新之路”为主题,依托照片档案和科研档案,系统呈现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勾勒出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航空遥感工作从开拓探索到技术突破的历史画卷,解读了几代科研团队在航空遥感系统创新和人才梯队建设中书写的科技奋斗史。

航空遥感设备灵活,分辨率高,是地面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实施国家信息战略、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数据库,也是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验证平台。20世纪80年代初,在腾冲航空遥感实验的指导下,中国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包括航空遥感在内的遥感技术能力建设已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于1985年4月成立了航空遥感中心,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组织结构和遥感飞机的建设和运营。航空遥感中心的建立和遥感飞机的建设和运营是中国遥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展览展示了以“证书”遥感飞机为平台的第一代航空遥感系统审批建设(1984年)、引入改造(1985年)和交付、第一次飞行(1986年);通过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验收报告等项目,系统呈现了以新船60遥感飞机为平台的新一代航空遥感系统项目的自主创新过程。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首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教授童庆喜、早期“证书”遥感飞机机组成员、航空遥感中心多名退休职工还捐赠了多份手稿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为展览注入了更生动的元素。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主任、空间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杰介绍,经过40年的发展,航空遥感中心现拥有4架航空遥感飞机,完成了中国大型航空遥感系统从零开始,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多负荷装载能力和协同运行能力。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副主任、空间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文娟深入参与了展览组织工作。她承认,这次展览是科技创新的真实见证,其中档案背后的科学故事、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特别值得深入欣赏。“我第一次看到了很多内容,非常震惊,充分感受到了科研前辈的足迹,鼓励我们努力实践“在祖国写论文”的精神核心。”

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和空间研究所综合档案馆特别主办,将持续一个月。空间研究所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兵表示,希望通过不断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携带科技记忆的档案资源,让更多的人触及中国空间信息事业的精神脉搏,回顾历史,获得创新力量。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