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科学家发现,企鹅粪便中释放的氨可能有助于增加云的形成,从而减少气候问题对南极洲的影响。这一结论是基于阿德利企鹅在低处的测量结果得出的。相关研究于5月22日在通信-地球和环境方面发表。
5月21日,中国“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500KV狮南甲乙线改造项目正式投产送电。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不仅破解了广东东西部电力互济的瓶颈,还以264.5米高的水上输电塔创下了新的国内纪录。
5月22日,记者从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5月30日将迎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围绕发扬科学家精神等核心内容,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和基层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形成六大活动板块,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发展、关爱科技人才的浓厚氛围。
近日,西北A&F大学教授沈锡辉团队副教授朱玲芳在《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文章。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新颖的细菌感知真菌信号机制,表明细菌可以通过组分激酶受体RstB识别几丁质类真菌PAMP信号,从而激活II型分泌系统T2SS表达,促进几丁质酶TscE分泌,对抗真菌竞争对手。这一发现为深入了解细菌-真菌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余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组成一个团队。(PNAS)发布研究成果。该研究分析了植物MIZ1-PIN控制模块可以提高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通过测量根系向水性和重力生长,为定制作物抗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近日,《Plant Physiology》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王跃进研究组论文在线发表。VqMAPK4-VqGT3在中国野生毛葡萄中被曝光- VqNSTS6 等级联合动态调节芪类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强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分子机制,为果树的抗病繁殖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刘婉迪和闫朝辉毕业后是论文的第一作者,王跃进教授和刘国甜副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土壤碳循环领域取得新进展,水土保持与沙漠化整治。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顶级期刊上《Global Change Biology 》上。
通过对所有最新证据的回顾,将全球变暖限制在比工业化前高1.5℃的范围内,不足以防止未来几个世纪海平面上升几米。5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通信地球和环境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