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搬运工”露真容貌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与谭树堂教授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他首次分析了植物生长素内向转移蛋白质AUX1的三维结构,并系统地解释了依靠质子浓度梯度将生长素运输到细胞中的分子机制。5月15日,相关成果在细胞中公布。
古海啸证据封印在琥珀中
日本科学家发现,古代深海沉积物中发现的琥珀色铂沉积物可能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海啸记录之一。他们描述了在日本北部北海道岛发现的大型琥珀色铂沉积物,认为它们可能是一次或多次海啸从1.16亿到1.14亿年前从森林中卷入海洋。相关研究于5月15日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学者们成功构建了现场稻田轻简化野草防控技术体系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汉虹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农药转运智能开关”开发了杀草剂抗性水稻品种,并与超分子土壤封闭除草剂合作,成功构建了稻田直播轻简化野草防控技术体系。《自然-通信》在线发布了相关成果。
界面改造新突破:自组装分子层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运行
近日,Xi交通大学教授肖春辉团队在国际材料领域的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了《自组装单分子层界面氢键网络重构调控CO2电还原增效机制》的研究成果。(Advanced Materials)。
帮助AD早期发现,科学家开发集成ADβ探针
朱为宏教授、郭志前教授团队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光敏产品研究中心首创的“一体化A”β探针,完成了活物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近红外莹光(NIRF)、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时空识别动态显像,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为时空辨别检测提供了新的病理机制分析和精确诊疗工具。5月13日,相关研究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
新的反应描述语言可编码化学变化中的分子编辑操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明月团队报道了一种名为ReactSeq反应描述语言,它可以编码化学变化中的分子编辑操作,使自然语言理解模型(NLP)它在逆生成预测、反应表征检索、交互问答等方面表现得更好。五月十三日,《自然-机器智能》发表了相关研究。
在-40℃至60℃之间,新型电解液可以帮助锂金属电池高效循环
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需求。近日,Xi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唐伟联合东南大学教授吴宇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祥文、空间电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Stefano Passerini基于对SEI化学的调控,由斯特凡诺·帕塞里尼组成的国际创新团队设计了一种宽温域电解液。(WTAE),有助于锂金属电池宽温域高效循环。
研究表明,酚酸基团可以改变高血糖木薯淀粉的消化性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加工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在酚酸基团调控木薯淀粉理化性质和消化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通过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和多重光谱,研究揭示了酚酸中弱极性甲氧基和非极性碳双键对木薯淀粉理化性质和消化性的影响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上(Carbohydrate Polymers)。
科学家建立了葡萄高效分子育种体系,将高密度繁殖芯片与高通量表型相结合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红提与葡萄酒科学研发团队与合作伙伴构建了高密度繁殖芯片与高通量表型相结合的葡萄高效分子育种体系。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
美国科学家认为月球内部不均匀
基于美国宇航局的“重力恢复与内部实验室”,美国科学家(GRAIL,或者“圣杯号”)任务引力场数据显示,月球内部深度可能存在温差。这种内部不对称或者解释了月球表面外观的对比,以及月球前后火山活动的区别。相关研究于5月14日在自然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