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闪耀,亚虹医药以创新推动前进。
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亚虹药业以其优异的科研实力和显著的成果而闻名。近日,亚虹药业正式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授予,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过往研究成果的认可。
泉州科研院所研发出国内首个接触网智能检修机器人平台
泉州网4月13日电(财经媒体记者王树帆记者林燕芹文/图)近日,泉州市科研院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以下简称“泉州华科大学研究院”)联合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开发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智能维修机器人平台”在河北省肃宁市投入试运行。
科学家测定最精确中微子质量上限,不足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国际钛中微子试验(KATRIN)团队10日公布了迄今为止中微子质量上限最准确的测量结果,将其限制在0.45电子伏特(eV)在此范围内,这还不到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这一成就进一步限制了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促进了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发展。该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
学者研发多模态传感器精准监测鼻息气流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珍珍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学者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多模态疑胶呼吸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鼻息气流中压力和温度的同步和单独监测。近日,《自然-通信》发布了相关成果。(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学家为新一代超大带宽光放大提出新思路
近日,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赵平团队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Peter合作在光放大器制备领域,Andrekson团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于4月9日在《自然》上发表。
科学家实现催化剂在无氯条件下完全再生
福州大学教授鲍晓军、朱海波团队和合作单位开发了一种丙烷脱氢丙烯催化剂,具有高耐久性、自再生性和自修复性,完成了无氯环境下催化剂的完全再生,为解决当前再生过程中大量氯污染物和反应器腐蚀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4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网上发表。
中国团队首创人工智能模型,指导“法术子弹”精确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邵志敏、江一舟、杨文涛、副主任医师李俊杰团队首次系统揭露抗体-2(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影响新一代抗皮生长因子受体。(ADC)肿瘤空间特征的药物疗效,并建立了第一个能预测新一代抗HER2的能力 ADC药物疗效的实用模型为这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准确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工具。4月10日,相关研究在《癌细胞》上发表,该杂志同时发表评论称,该研究“为ADC的准确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服务机器人国际学术期刊全球发表
在全球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浪潮中,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李娜/文)由哈工大和Wiley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国际学术期刊《智能机器人(英语)》(SmartBot)第一期创刊号于2025年3月正式上线,向全球发布。包括26名国内外教授在内的49人国际编辑委员会团队,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努力在机器人领域打造高效、高影响、高质量的顶级国际期刊,搭建国际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科院的重大成果已发布 爱因斯坦也许错了
四月十二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证实爱因斯坦可能错了!
最近的成果提高了食管鳞癌患者两年的存活率,降低了远程转移
中国新闻网上海4月12日电(记者陈静)记者11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进行的一项覆盖中国8家大型医疗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表明,接受“术前化疗联合免疫疗法”的食管鳞癌患者,两年总存活率高达81.3%,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的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