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家 |

智能眼镜离不开大晶粒钙钛矿薄膜

人类获取的信息70%以上来源于视觉,眼睛是生物采集的关键感知器官之一。其中,眼动追踪传感器在无干扰、隐蔽监测人类视觉行为方面展现出潜力。目前,多数眼动追踪设备依赖复杂的传感系统,图像处理过程繁琐且设备体积较大;而基于隐形眼镜的侵入式方案具备一定便携性但测量精度有限,并可能引发异物引入的不适感。因此,探讨高成本效益、操作便捷、高精度追踪眼球信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发家 |

科学家研发出高效植物mRNA递送系统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了作物改良,但以DNA形式递送基因编辑工具的方式存在外源DNA整合风险和脱靶效应。近年来,无外源DNA残留的基因组编辑递送技术备受关注。尽管基于核糖核蛋白的递送策略在小麦等作物中实现了T0代基因敲除,但其复杂的制备与操作限制了应用。相比之下,mRNA递送策略具有制备灵活、可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为基因编辑提供高效且安全的替代方案。

研发家 |

学者发现金属-碳化钼体系“选择性部分重整”制氢新技术

近年来,生物乙醇因可再生性、高含氢量及良好的储运安全性,成为备受关注的绿色制氢原料。而传统的乙醇-水重整制氢技术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该过程通常需在400℃至60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能耗高且难以避免乙醇分子C-C键断裂导致的CO2排放;二是现有催化剂易受到积碳和烧结失活的影响,限制其工业化应用,难以兼顾催化效率和长期稳定性。

研发家 |

研究发现全新高活性产氢催化剂稳定策略

氢能被认为是未来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高效、稳定、低成本的氢能生产已成为能源科技发展的关键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周武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hielding Pt/γ-Mo2N by Inert Nano-overlays Enables Stable H2?Produ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全新的高活性产氢催化剂稳定策略。研究通过设计、构筑稀土氧化物纳米覆盖层,保护Pt/γ-Mo2N催化剂的高活性界面催化位点,提升催化剂在甲醇-水重整制氢反应中的稳定性,使其催化寿命突破1000小时,创造超过1500万的催化转化数,超过现有甲醇-水重整催化剂。这一成果拓宽了该类型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前景,并为氢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研发家 |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天关”卫星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在邻近星系即小麦哲伦云内,捕捉到来自一对罕见天体的短暂且高能量的X射线辐射事件,并利用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进行定向观测,获取了源爆发期间更详细的X射线信息。这一发现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印证了“天关”卫星在捕捉宇宙中转瞬即逝的新型X射线源方面的能力。2月19日,这一成果作为欧洲航天局首篇基于“天关”卫星数据主导的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研发家 |

中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研发家 |

球状星团的高速星证明了中等质量黑洞存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多家科研机构,提出通过搜寻因“引力弹弓”效应(希尔机制)从球状星团中被弹射的高速星,为“隐匿”已久的中等质量黑洞提供直接证据。该团队基于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探测器和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数据,分析近千颗高速星以及银河系百余个球状星团的轨道演化,发现高速星J0731+3717约2000万年前以接近550km/s的超高速度从球状星团M15中被弹射。这一极高的弹射速度可能源于“引力弹弓”效应,为M15中心存在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动力学证据。相关研究成果A high-velocity star recently ejected by an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in M15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研发家 |

科学家破解了大豆发育基因密码

大豆是人类与家畜植物性蛋白质和油的重要来源。目前,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加速大豆育种颇为重要,而揭示关键基因和大豆器官发育的调控网络则对分子设计育种至关重要。

研发家 |

科学家发现透甲系统攻克真菌甲病有90%治愈率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与临床交叉”感染性疾病光动力诊疗研究团队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型传递体(Transfersome)药物透甲递送系统(THT),用于联合递送抗真菌药物他伐硼罗(Tavaborole)与光敏药物血卟啉单甲醚(HMME),实现病甲深层穿透与化学-光动力协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该递送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可将药物的透甲效率提升约330倍。

研发家 |

研究发现海洋Redfield Ratio发生偏移

一项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国际合作研究首次以全球长期观测数据为基础,系统揭示了过去50年间海洋中碳(C)、氮(N)和磷(P)这三种关键元素的摩尔比发生了持续且结构性的变化。这一发现挑战了被海洋科学沿用数十年的“Redfield Ratio”(雷德菲尔德比率)假设,即C:N:P比例长期恒定在106:16:1。

学术资源免费领取
加微信领取20G科研大礼包!
更有众多热门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