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影响了黑猩猩的决定
科学家发现,当黑猩猩听到笑声时,他们更容易接近一个可能存在或没有奖励的物体。这项研究监控了四只训练有素的黑猩猩。它将与盒子互动或忽略盒子,根据盒子是否可能配有食物。这项研究表明,听到积极的声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寻找食物和搜索行为。相关研究于6月26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
磁共振血管壁图像自动分割模型有助于中风风险预测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其诊断的关键在于对斑点和血管壁的精确分割和定量评估。但传统的手动分割方法效率不高,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而现有的计算机自动辅助工具在精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这一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精确诊断和治疗。
研究揭示了乙肝慢性和急性肝衰竭进展的新机制
近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教授何晓顺/郭志勇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匡东明合作,研究揭示了乙肝慢性和急性肝衰竭进展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肝病学上(Hepatology)。
单链DNA测序技术有助于获得多组分散核酸学数据
分散DNA(cfDNA)指细胞外游离的DNA,存在于血液、血清或尿液等体液中。CfDNA的片段组学特性可以用于微创、即时、动态地监测生理和病理状态,在肿瘤早期筛查和复发监测、母婴健康、肝脏移植、感染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饮食结构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志林在《自然食品》上发表了最新研究。他们揭示了传统肉类生产对水污染的长期影响,提出通过适当改变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来源,有望显著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天关卫星发现X射线星体的新暂现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国际合作空间科学卫星“天关”(Einstein Probe,EP)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捕捉到一个转瞬即逝的宇宙X射线信号,号码为EP240414a,为揭示恒星死亡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于6月26日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
新成就!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
中国科学家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所王伟团队首次发现,维生素A代谢物视黄酸是调节哺乳动物再生能力的关键“分子开关”,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器官的完全再生。
“朱雀三号”火箭回收技术太流畅了:相当于把笔从100楼精确地扔进笔筒
最近,我国目前具有垂直回收能力的“朱雀三号”可以重复使用火箭,已经完成了路面全功能测试,计划今年首飞。
基因:个人与物种之间永恒的纽带
基因是一种DNA分子,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个细胞中,掌握着我们体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这对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尤为重要。同时,基因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药物、诊断试验、亲子鉴定和转基因作物。
梁建涛:听神经瘤“没那么可怕”
“我为什么要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会遗传吗?能治好吗?一定要做脑部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手术后会不会面瘫失聪?治疗后还会复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