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电池效率为27.32%,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27.32%!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日前,海南大学物理光电工程学校实验室响起欢呼声。学校新能源光电材料设备团队自主研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中国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2%,超过今年2月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公布的26.95%效率纪录和马丁•5月份格林太阳能电池效率统计表中包含的27.3%的行业基准值,意味着海南大学在第三代光伏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按“刹车键”给蝗虫“集结”
蝗虫聚集是蝗灾爆发的核心因素。为什么这些农业害虫会“聚集”?2020年,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团队发现,蝗虫聚集依赖于一种化学信号-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那么,这个化学信号是如何产生的呢?
“超长待机”背后的中国天眼
六月份,随着夏季的到来,贵州山区迎来了雷击、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小高峰。
从零到国际领先:中国研究人员自食其力,创造了“自食其力”LEAF”利器
2015年春天,兰州的灰尘并没有阻止一群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现代物理研究所)的四个研究中心的研究骨干聚集在一起。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教授赵红伟的话,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发了各种波浪:“国际重离子领域急需低能量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设备,存在许多重大物理和技术挑战,但我们必须尽快建造一个。”
全球首台“双塔一机”光热机组常规岛首次完成全套试运行
3月29日,国家电网甘肃电力科学院开展瓜州光热工程10万千瓦“双塔一机”机组调试,30日凌晨3时23分,项目机组常规岛首次完成试运行,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双塔一机”光热工程技术创新和实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死亡”蛋白是如何让细胞走上不归路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团队分析了BAX条形/环形聚合物交换的基本重复单元结构,并回答了“死亡”BAX如何让细胞走上死亡命运的不归路。6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第一创新材料显著提高了钙钛矿电池的性能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隆基绿色能源等研究团队首次开发了具有双自由基特性的高效、稳定、渗透性优良的自组装分子材料,显著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可靠性和大规模加工均匀性。6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上发表。
笑声也会感染黑猩猩
一项研究发现,当黑猩猩听到笑声时,他们更有可能接近一个他们通常不会触摸的物体。这项研究监控了四只训练有素的黑猩猩。它会根据盒子是否配有食物与盒子互动或忽略盒子。这项研究表明,听到积极的声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寻找食物和搜索行为。
科学家们揭开了橡胶树乳管天然生物反应器的奥秘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淞金泉团队联合开展橡胶树乳管靶向代谢组研究,系统阐明了橡胶树150年驯化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方式,识别了多种控制高附加值代谢物产生的关键基因,对充分挖掘橡胶树乳管的“生物反应器”功能,帮助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提高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植物学报》(英文版)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JIPB: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新方法可绿色高效地制备食品特色风味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质量化学加工利用创新团队建立了高活性固定酶催化剂,完成了食品特性风味酯的绿色高效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上(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