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非贵金属基材高效稳定分解水制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一体化设计”的电极设计生成新思路,基于电催化机械稳定性、材料结构稳定性、电催化稳定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并开发了非贵金属磷化钴基阳极催化剂,可在工业大电流强度下稳定运行1000小时以上,为低成本、大规模电解水制绿氢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化学》上。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丁宇婷团队揭露了松材线虫病周期性爆发的内在机制,理论上验证了松材线虫病的有效性,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论证。相关成果发表在约翰娜 of Mathematical 在Biology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重点海洋材料实验室在光催化材料改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创新选择有机锰盐混合策略,研究团队成功提高了硫锌锶(Znin2S4)基光催化材料的杀菌防污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化学工程》杂志上,环境工程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
近日,我国完成了全球首个介入式脑机接口协助患侧运动功能修复实验,展示了我国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能力,标志着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精准控制、神经重建、智能康复等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中风、瘫痪、渐冻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康复希望,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瑞士日内瓦时间6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联合会第79届会议决定授予中国工程院第70届国际气象组织教授许健民(IMO)这是世界气象组织最高荣誉奖项。
6月19日5时,辽宁省朝阳市上空云密布。“海燕”II型无人机从朝阳机场飞往渤海湾地区,“捕捉”了一场即将到来且与东北冷涡密切相关的雨。这是气象局首次实施大型无人机东北冷涡观测实验,旨在贯彻“观测即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灾害预警能力,促进低空经济商业场景和公共服务场景的应用。
6月20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根据《梅雨监测指标》,今年中国梅雨季节已经全面开放,整个梅雨过程较早。其中,江南和长江中下游于6月7日进入梅花,比常年早2天和7天进入梅花;江准于6月19日进入梅花,比常年早4天。
6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获悉,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学习教育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主要责任和主要业务为重点,深入挖掘作风问题,促进集中整改,确保实效。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宋孟杰受到冰河中自然形成的气泡的启发,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了一种在冰中编码信息的方法。他们通过控制冰中气泡的大小和分布,用二进制和摩尔斯电码编码信息。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存储南极、北极等极寒地区的短信,这些地方的传统信息存储方式可能很难实现,也可能成本太高。相关研究于6月18日在《细胞报告物理科学》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