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生软件滚动机器人运动领域,研究人员取得了进展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前沿学院教授仲政、梁旭东团队在软件滚动机器人运动机理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力学建模果蝇幼虫滚动时的肌肉活性,揭示了动物可以通过内部肌肉依次轴向收缩和放松产生滚动扭矩的原理,并将这一原理应用到软机器人中,实现自主滚动,开辟了一条新的滚动机构设计之路。这一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被选为“编辑首选”。
今年秋天,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南海台风频发新机制曝光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鑫/詹海刚团队在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秋季南海热带气流频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复旦大学教授周文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仲良团队合作。《npj气候与大气科学》发表了相关成果(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热情!新一届国科大男篮冠军诞生!
近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苑杯”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在雁栖湖校区东区体育馆热播。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队与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队进行了巅峰对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篮球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篮球队也首次举办了“双科”邀请赛。
为治疗复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提供了新的策略
6月1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施均团队首次报道了两起接受自己CD的案例。 CAR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性贫血性贫血性细胞治疗后再次复发,多次治疗失败。(AIHA)患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针对BCMA的双特异T细胞连接器二次救治成功的例子结果。
人工智能赋能燃煤电厂转型,实现低成本深度脱碳
今年3月22日,我们迎来了2025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它都以一种简单而有力的方式提醒人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呼吁各行各业共同采取行动。同一天,记者从微软亚洲研究所获悉,为了帮助煤炭电力行业找到更安全、低成本的转型路径,探索更多的减排方式,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球系”)团队合作,基于供需关系和空间异质特点,开发了第一个电厂级递归动态优化模型,模拟了不同碳排放路径下4200多个燃煤电厂的动态转型过程。估计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且可以显著降低转型成本,为煤炭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在骨关节炎领域,学者分析了研究进展和争议
珠江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教授Davidid Hunter和丁长海团队系统总结了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预防和疾病管理,并提出了骨关节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和研究方向。近日,《自然综述-疾病介绍》在线发布了相关成果。(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智能手机数据帮助抑郁检测取得突破
在当今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方便了我们的交流和娱乐,而且在医疗卫生领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近日,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民强及其团队利用智能手机数据检测抑郁症,为精神健康领域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曙光。相关论文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IEEE》。
揭示了南海草床的碳储能及变化机制
3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研究员黄小平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南海海草床的碳储存能力和变化机制。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Global Change Biology)、《水研究》(Water Research)。
世界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发布
2025年3月20日,北京时间,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由全球70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合作小组向世界发布了关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时披露了该项目第一年的光谱数据。根据合作小组的研究,他们利用前三年收集的数据,结合其他天空巡逻信息,发现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影响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这表明可能有超出现行宇宙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对抗病毒药物木脂素的“从头合成”进行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雍进团队与海军军医大学张磊教授、陈万生教授合作,在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木脂素苷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合作团队模拟植物多细胞合成机制,构建人工酵母菌群,克服复杂活性成分合成过程中副作用引起的代谢网络混杂,实现板蓝根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落叶松脂素双糖苷的异源合成。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