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官宣:2位大牛,正式入职深圳医学科学院!
6 月 9 日,深圳医学科学院(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简称 SMART)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正式官宣丹扬教授全职加入 SMART。
韦东奕在数学顶刊发文!
被网友称为“韦神”的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韦东奕近日开通个人社交账号,引发网民关注。
韦布详细探两颗地外行星
美国科学家用韦布望眼镜详细观察了两颗地外行星,其中一颗围绕着年轻的日本行星YSES-1,其中一颗充满了尘云,另一颗围绕着盘子——表明这是一颗新的行星。相关研究于6月10日在《自然》上发表。
全国首次注入北医三院完成渐冻症靶向治疗
6月10日,记者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获悉,43岁渐冻患者李晓晓(化名)于当日6月6日获悉:00在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托夫生腰穿鞘注射治疗。据悉,这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通常被称为渐冻症)靶向治疗药物托夫生注射剂在中国正式商业上市后的第一方。这也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由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变异引起的成人渐冻症(SOD1)-ALS)疾病调节治疗药物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治疗这种罕见而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根本干预的新希望。
遗传性差异远远超过种族身份认同
遗传血液系统远比每个人报告的种族和民族地位复杂。一项利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所有人研究计划”数据的新研究表明,认可同一种族或民族的人可能有广泛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于6月5日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
专家建议,精确的癌症治疗覆盖所有年龄段
最近的进展催生了一种有效的“组织不可知论”药物,主要针对癌症的分子标记,而不是来源组织。然而,只有少数这些药物被批准用于儿童。因此,癌症学家呼吁开发“年龄不可知论”癌症治疗——组织不可知论,并被批准用于所有年龄段的癌症患者。
机器人打哈欠,黑猩猩也会被感染
英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可以被模仿人类面部情绪的机器人的哈欠“感染”。研究发现,当黑猩猩看到机器人打哈欠时,它们也会打哈欠并躺下,这表明它们可能是休息信号,而不仅仅是诱发自动反应。相关研究于6月5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
对熊本牡蛎基因组进行单倍分析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贝类遗传育种团队教授李琪和刘士凯联合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伙伴在国际期刊《细胞-报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单倍分析熊本牡蛎基因组,为双壳贝类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新型纳米纤维缝合线为慢性伤口治疗带来突破
近日,青岛大学教授吴韶华团队在生物材料领域顶级期刊《生物制造》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开发了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生物活性的纳米纤维缝合线,为治疗高血压等慢性伤口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一项研究为天然气资源的高价值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晓峰团队在铜催化光诱导基化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构建了甲烷、乙烷等低碳烷烃在软环境中转化为低碳羧酸衍生物的反应系统,为天然气资源的高价值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将系统扩展到各种官能团化烷烃,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多样的基化产物。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通信和ACS上在Catalysi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