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的王启要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周晓辉教授以及河南科技大学的郭荣显讲师共同合作,首次揭示了副溶血弧菌渗透压传感器组氨酸激酶EnvZ如何“转型”成为铁离子探测器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展示了病原体信号通路的极高适应性,并有望为解决耐药菌感染提供全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最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徐敏和他的团队,与多位合作者合作,利用一种创新的地震定位技术,深入探讨了西南马里亚纳裂谷(SWMR)这一岛弧新生裂谷地区的构造演化奥秘。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研究员石国军、教授陈燕铭团队,联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齐岭、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隽团队,研究揭示了正确合成肽类激素的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的核心保护机制。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团队的董春华教授课题组与南开大学薄方教授课题组合作,首次在铌酸锂微腔中通过联合调控电光效应、克尔非线性效应及拉曼散射,提出了构建新型自锁定拉曼-电光微梳的方案。这种微梳无需外部电子反馈,能够实现自适应锁定,并且其光谱宽度超过300纳米,重复频率达到26.0GHz,同时还表现出较高的相干性和灵活的可调性。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
最近,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的杨桂朋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系统揭示了微塑料污染和海洋酸化对关键气候活性气体的调节作用。这项研究为弄清塑料污染和大气碳排放的复杂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其中提出的“双重抑制”效应可能对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一个创新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国际期刊上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发现,大豆孢囊线虫通过分泌几丁质酶来对抗共生微生物,从而破坏植物与微生物的协作关系。他们还设计了一种能够抑制这种酶的化合物,并成功证明该抑制剂可以阻止孢囊线虫的干扰行为,进而恢复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状态,保护植物健康。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潘光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该研究从调控材料的微纳结构和模拟组织微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成功开发了一种含有神经调控因子的鸡尾酒式水凝胶。这种水凝胶不仅解释了它在促进人源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皮层中间神经元以及形成突触连接中的作用原理,还展现出其在帮助体内神经血管单元重建及修复受损脑组织方面的潜力。
最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的潘锋教授带领团队,在水系电池领域的质子存储和传输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深入回顾了水系电池的发展历程,归纳了电化学储能中质子动力学的研究成就,揭示了质子储存与传输的规律,并强调了氢键网络及其协同转移模式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为下一代水系电池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旗下的期刊《物质》上。
一群国际天文学家通过数百万次模拟和人工智能(AI)打造了一个神经网络,用来探索黑洞的全新奥秘。他们的研究揭示,银河系中心的一颗黑洞可能正以接近极限的速度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