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鲸“吹泡泡”竟然与人类交谈
在与人类的友好互动中,座头鲸会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气泡环,就像人类烟民吹烟圈一样...这是美国SETI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Whale-SETI“团队第一次记录的现象。这种以前很少探索的行为可能不仅仅是玩耍,更是一种复杂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男性癌细胞Y染色体缺乏“感染”
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发现,一些男性癌细胞的突变——Y染色体完全缺乏会“感染”。这种突变可以从肿瘤细胞扩展到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在Y染色体消失后会失去预防癌症的能力。
南极传播致命禽流感病毒
一年前,南极半岛开始传播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杀死了许多海鸟。当时,科学家们想知道这种致命的病原菌在偏远的大陆传播得有多快,会对当地野生动物造成多大的破坏。现在,他们有了一些答案。
世界上第一个案例!一个人用钛心存活了100天
一名40多岁的澳大利亚男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带着钛制人工心脏出院的人。该设备可以为等待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临时支持。在设备植入期间,接受这种人工心脏的患者一直留在美国医院。
在与男性蓝纹章鱼的独特“自我保护”方式交配之前,先迷晕
男士章鱼在做爱的时候给雌性章鱼注入毒液,防止被吃掉,而男士蓝纹章鱼则借助大自然中最有效的毒液来避免这一命运。
花粉暴击预警!这些地区即将进入过敏多发期
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瓣盛开,空气中的花粉成为过敏体质者的头号“敌人”。据统计,在花粉传播期间,花粉过敏患者占过敏总数的32.3%。3月13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全国花粉预报。
高效靶向智能反应抗肿瘤药物输送取得新进展
高效率、精确的药物交付是新药研究和精确医疗的关键。然而,现有的药物交付策略在改善肿瘤治疗效果和治愈后仍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受靶向性、精确释放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揭示了感染性心内膜炎蛋白质组的特征
近日,《自然通讯》发布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顾兵、简旭华团队、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所教授丁晨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整合传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液和赘生物组织的多维蛋白质组学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微生物、愈后评价等临床特点,建立了传染性心内膜炎(IE)早期发现和分层愈合模型,初步分析了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关键分子机制,为IE精确诊断方案和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暴露了低温和短日照调节番茄花青素积聚的分子机制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邓书林团队研究揭露了低温和短日照调节番茄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制。《植物生理学》发表了相关成果(Plant Physiology)。
红提种质资源耐热性差异的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梁振昌团队和合作伙伴在《自然通信》上发表文章,揭示了红提种质资源耐热性差异的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