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建立国家级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科学装置

研发家 | 2025-04-24 18

“空气动力是飞机的‘心脏’,从低温200度到高温3000度,从1万小时长寿命需求到100兆瓦水平的瞬时能量释放,不仅超过了材料的物理极限,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关键,对材料、结构和系统设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在最近在北京举行的第780届学术研讨会上说。

据报道,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机械、材料、移动等学科优势,带头建设空间动力结构服务安全实验装置,得到青岛市政府3亿元的资金支持,项目有序推进。然而,在会议上,张立群和航天工程、机械、材料、能源等方面的院士专家指出,空间动力技术是未来飞机最具挑战性、最核心的核心技术,仍需进一步建设国家空间动力结构服务安全科学实验装置,突破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瓶颈,实现核心技术的独立控制。

“空气动力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严格的工作环境,容易断裂、损坏、钛火等故障,是制约我国空气动力自主开发和可靠使用的瓶颈之一。从实验的“金字塔”来看,我们在元器件、模拟部件和部件方面存在很大的缺点,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科学院教授、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英宏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海外在天地一致性实验和高周疲劳技术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试验体系。然而,我国在高速运行、负荷复杂、大功率高频振动平台等关键设备方面严重滞后,一些重要设备甚至在海外限制出口。

会上,李英宏提出的“空间动力结构安全科学试验设备”方案包括三个核心模块:转子轴承系统天地一致性试验舱、叶片/叶盘极高周疲劳试验舱、叶片磨削燃烧试验舱,旨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我国空间动力的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雪峰提出“3” 1”除三个实验舱外,还将在大型科学设备中构建实验测试系统,包括大型原位测试系统和在线高科技测试系统,以缓解结构安全测试中的动态参数“无法测量”、关键参数“测不准”、故障状态“诊不出来”的问题。

会议上,许多院士和专家还认为,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验验证的同时,推进空间动力结构服务安全研究,多维突破关键科学问题。例如,在结构耐久性和可靠性方面,中国科学院教授郭万林表示,需要建立从微裂纹到宏观断裂的统一理论体系,配合智能监控技术,形成完整的疲劳、耐久性和可靠性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教授向桥表示,应打破传统模型的局限性,为极端工况下的结构响应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中国工程院教授王振国强调,在飞机发动机开发中,试验设备和设备是基础工作,不可缺少,需要通过实验调整模型,不断积累数据。其他学者还从润滑材料和多耦合实验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呼吁加快建设原创、领先的空间动力科学试验平台,促进跨学科合作研究。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