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国家航天局组织的联合研究团队,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显示:
玄武岩在月球背面的成分与正面样品相似,
玄武岩在本次研究样品中的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
源区特征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并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冲击作用可能会对月球早期的月帘进行改造。
这一成果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和进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于月球的起源和进化,前期科学家在研究月球正面样本的基础上,建立了月球岩浆洋模型。该模型建议,全球熔融发生在月球形成初期,形成大范围的岩浆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低密度矿物上浮形成月壳,高密度矿物下沉形成月帘,残余熔体富含不相容元素,形成月壳和月帘之间的克里普物质层。
在这项研究中,联合团队分析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的样品,发现克里普物质层也存在于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成分与正面样品中的玄武岩相似,说明月球形成初期应该有全月规模的岩浆洋。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的进化路径与正面样品玄武岩中的铅同位素不同,说明岩浆洋结晶后月球不同区域的进化过程存在差异。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冲击,尤其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冲击,可能改变了月球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一研究成果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早期研究系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国家航天局首次开展有组织的月球样品科学研究。随后,国家航天局将继续组织月球样品科学研究,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探月的科学成果。
月球岩浆洋是什么?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行星科学研究中心车晓超介绍,科学家建立的月球岩浆洋理论提出,月球在形成初期熔化,形成大规模的岩浆洋,我们可以把早期的月球想象成一个大的岩浆球。
样品研究有助于探索月球演化史
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带回月球背面的样本。通过样本研究,科学家们有了最新的证据来验证月球早期覆盖全月规模的岩浆洋,帮助人类研究月球进化的历史。
车晓超说,有很多猜测可以用来证明,比如月球月球的性质。嫦娥六号着陆区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深度几乎达到10公里。嫦娥六号样品很可能包含月球月球的直接证据。
此外,科学家们发现,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年龄可能超过42亿年,因此我们有机会探索太阳系早期的动力状态,重点研究月球早期的冲击事件和月帘的深层物质。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