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步合成关键药物骨架,新技术或大幅降低帕金森病药物成本
最近,Xi交通大学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合成》中 (Nature Synthesis, IF: 20.0)发表研究论文。Xi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生任啸林是第一作者,Xi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黄渊、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刘松是第一通信单位,Xi交通大学是第一通信单位。
学者开发出分离性能可切换的石墨烯智能分离膜
智能膜与主动分离技术是膜探索的新兴领域,可以在外界的刺激下实现分离特性的可逆调控。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苏阳、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赵金平、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宁等合作发现,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纳米片混合组装成复合膜,可将原本对溶剂刺激无响应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膜转化为对溶剂类型有明确响应、可切换分离性能的智能膜材料。《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原发性震颤的遗传机制再获新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邓健文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毕鸿雁团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道俊团队等合作发现,HSF1基因可变数量串联扩增(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引起原发性震颤的遗传机制。有关论文于6月23日在《大脑》上发表。
慢性炎症并非衰老标配,什么人能幸免?
一项研究表明,生活习惯工业化程度较轻的群体可能不会经历炎症性衰老,而后者则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慢性轻度炎症。
科学家为高效筛选新型环肽分子提供新方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杰课题组联合该所研究员赵玉军课题组、中国药科大学教授褚钱课题组,系统揭示了包含多种成环方法的环肽库筛选结果,并提出了不同的化合物挑选和验证方法。相关研究6月27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会志-金》。
全球科研生涯如何比较?新数据库提供答案
哪些国家的科学家收入最高?博士学位是否比硕士学位带来更强的职业稳定性?世界各地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最终会在哪些行业和岗位工作?近日,得益于法国“科研创新职业观测站”(ReICO)一个项目推出的全球数据库,现在更容易回答这些问题。
吸烟率比普通人高两倍,“成瘾”患者康复后咋戒烟
阻碍物质的使用(SUD)指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产生的依赖性精神疾病。对于一些从SUD中恢复过来的人来说,戒烟是实现长期健康最困难但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世界首例!3D打印“可动人工椎体”植入成功
近日,记者从Xi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悉,该院骨科中心脊柱与骨肿瘤病房近日成功实施3D打印移动人工椎体颈胸交汇处植入术,准确完成椎间盘切除及相邻上下椎间盘植入,并植入人工假体。经检索,目前尚无关于胸椎移动人工椎体植入的报道,是世界上第一例。
AI冒充人类让聊天更走心
六月三十日在《自然-人类行为》中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专注于拒绝人工智能。(AI)除非这种同理心被误认为来自人类,否则对话机器人的情感支持。
“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举行
近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科技前沿论坛在浙江海宁举行。本次论坛致力于突破学科领域与趋势相结合的传统科研界限,重塑科研开放路径,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入交流,推动领域大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各大高校的9名中国科学院教授和专家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