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发现,这种饮食可以降低36%痴呆症的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郁金泰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研究员袁长征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8种核心食品组成的最佳痴呆预防“MODERN饮食计划”,即机器学习辅助下的痴呆干预方法,为预防痴呆症提供了新的潜在有效的计划。相关研究于7月2日在《自然-人类行为》中发表。
学者首次实现了氮-单氟羟基酰胺的实际生成
近日,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副研究员刘建波首次实现了氮-单氟羟基酰胺的实际生成。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上(Nature Chemistry)。
左撇子更有创造力?事实并非如此?
科学家分析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探索专家习惯和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很多人认为左撇子更有创造力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6月27日,相关论文发表在《心理经济学公报与评论》中。
400多份档案描述了中国航空遥感的发展历程
7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创新研究所(以下简称空间研究所)组织的“跟踪空间记忆——中国科学院空间遥感中心40周年档案主题展”正式亮相。展览共展示了400多个档案。其中,许多初始档案首次显示。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办的陆元九“七一徽章”专题展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星河引航功勋永耀-陆元九‘七一徽章’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
“纳米适配子”技术有助于新抗体药物的研发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军、副教授沈松团队通过创新“纳米适配子”技术,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聚合物复合纳米多特异性抗体(FP-NA),为克服传统抗体药物疗效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AI让大脑变懒变笨了吗?
最近,一项在预印服务器arXiv上发布的研究发现,使用ChatGPT写论文的人的大脑活跃度低于那些被禁止使用任何在线工具写论文的人。这项调查是对人工智能的评估(AI)是否正在使人们更广泛地探索“认知懒惰”的一部分。
科学家成功开发出针对华人群体的糖尿病诊断工具
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文”)医学院了解到,该学院近日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针对华人群体的1型糖尿病基因风险评分(C-GRS),大幅提升糖尿病分类诊断的准确性。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6日发表在《糖尿病学》上。
智能识别新模型可减少机器采摘菠萝损伤率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旱作农业工程团队在菠萝智能识别算法基础混合监督学习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基于混合和监督学习设计了一个(MIset)掩盖自我关注的实例分割网络,可以快速提取菠萝的位置和几何信息,有效降低机器人手臂抓取过程中的水果损伤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工智能工程应用中(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首航成功
6月28日,世界上第一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氨晖”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首航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航运行业的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开辟了有效的新路径,对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水上交通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