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循环3000次不退化新型硅负极材料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全固态电池因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卓越的安全性能,被广泛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的核心技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宋江选团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
科学家发现细胞衰老性别差异机制能为抗免疫衰退提供新靶点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余勇团队,联合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研究员苗智超团队、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教授王荣团队,首次系统揭示了B-1a细胞衰老的性别差异性特征,并发现转录因子Bcl11a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理解男女性别差异性免疫衰老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心电图波形解析的AI系统正在被临床专家开发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毅、副主任医师赵逸凡团队,开发并验证了一套特殊算法,可通过标准12导联心电图波形高精度识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犯罪”血管。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数字健康与人工智能》。
解析甲醇蒸气重整反应网络离不开新动态谱学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明辉团队联合美国里海大学教授Israel E. Wachs团队,开发了同位素调制激发结合相敏检测的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技术(ME-PSD-DRIFTS),由此实现了实时解析甲醇水蒸气重整(MSR)反应网络,并明确了铜(Cu)-氧化锌(ZnO)界面的双功能催化机制,为理性设计高性能制氢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科学家将数学应用于脑科学,有效提高了脑胶质瘤分级与基因分型准确性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丘成桐院士团队与南京鼓楼医院张冰教授团队合作,将计算几何与最优传输理论应用于脑科学领域,实现影像数据的高效处理,并通过创新性代数模型显著提升了深度学习在脑胶质瘤分级与基因分型中的准确性,为多中心医学影像临床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支撑,也为“数学+人工智能(AI)”研究医学应用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相关研究7月9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不同品种猪的肉质有什么差别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猪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系统解析了WNT5B基因在猪骨骼肌生长发育中发挥的关键调控作用,为猪产肉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和候选标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
茶树液相芯片研制成功帮助了茶树分子育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牵头研制了首张茶树TEA5K液相芯片,并利用其完成了茶树品种鉴定、茶树遗传图谱构建、茶树关键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以及茶树遗传进化分析等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
光热储一体化新模式帮助了温室环控绿色转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发现,利用墙体复合相变材料可对室内太阳光进行光热解耦,为优化温室光热环控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Energy)上。
生物电化学技术成功解决了稻田汞难题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科研团队揭示了土壤生物电子传递对稻田中汞转化的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锂电池回收技术再创佳绩,再生正极材料的性能已与市售商用材料相媲美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锂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实现了正极材料的修复与再生。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应用化学国际版》)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