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CysLT2R激活机制为新药研究铺平了道路
CysLT2受体2(CysLT2)R)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分布和生理功能,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新宠”。
我国大学生体质水平持续下降,心血管健康面临挑战
4月24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优势宋逸团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中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自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重恶化趋势,体质持续下降,超重肥胖,血压偏高,共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在此期间,体质水平与超重肥胖、高血压及其共病发病率密切相关,呈现L型剂量-反应关系。
自然指数:中国在优质癌症研究中排名世界第一
随着癌症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癌症研究也成为生物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根据4月24日发布的《自然》杂志《2025年自然指数癌症》,2024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个高质量的癌症研究。
可以刺穿猎食,最古老的“炼狱蚁”化石标本再见天日
一种生活在1.13亿年前的炼狱蚂蚁是最古老的蚂蚁。这种炼狱蚂蚁储存在石灰岩中,是白垩纪独一无二的亚科冥蚁亚科。这些蚂蚁有一个高度特殊的镰刀形颚骨,可以用来固定或刺穿狩猎。相关研究于4月24日在当代生物学中发表。
神舟20号3名宇航员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后,神舟20号航天员乘坐小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新研究发现,古战争导致珠三角水松森林消亡
近日,“科学进步”(Science Advances)网上发布了关于广东珠三角新世中后期植被演变的研究成果。研究指出,珠三角地区秦征百越、汉征南越战争和随后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可能是当地水松森林消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微塑料粒度差异影响红树林碳-硫藕合循环研究表明,微塑料粒度差异影响红树林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钟音、中国科学院教授彭平安等研究人员首次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粒度PLA微塑料对红树林沉积物碳-硫循环的影响机制,为了了解蓝碳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论证。最近,水研究发表了相关成果(Water Research)。
机器灵巧手的未来?研究如何“导航”大脑?
目前流行的人形机器人有三个急需科学突破的方向:聪明的大脑、聪明的手和稳定的控制(小脑)。4月23日,《中国科学报》获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研究所)对大脑如何“导航”手的运动有了机制发现。
科学家们发现猴痘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首次证实,正粉刺病毒的关键蛋白酶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目标,并分析了猴子粉刺病毒核心蛋白酶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其识别基础物体的分子机制。
三级胺和阿片类药物的快速检测实现了莹光变色法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国庆团队提出了一种能够快速区分结构相似的三级胺分子的莹光变色传感方法,并应用于海洛因、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的快速识别。4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协会》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