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张博和东京学芸大学教授Kiminorinorinori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R&D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Sato团队合作揭示了微合金化抑制超稳金属玻璃的形成机制。《应用物理快报》发表了相关成果(Applied Physics Letters),并且被选为亮点文章(Featured Article)。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杨双、杨化桂、侯宇团队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稳定性、强电荷收集能力和器件可扩展性的非晶硫化钒(Sb2S3)材料。最近,《纳米快报》发表了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小组揭示了灵长类特有的细胞核应激小体(nuclear stress bodies, nSBs)为了了解生命如何应对外界刺激,调节过度炎症反应,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脓毒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5月27日,《细胞》发布了相关成果。
五月二十八日,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公民具有高水平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30%,2024年中国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提高到15.37%,基本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44.07%。
近日,在国家重点R&D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在浮游植物对亚中规模过程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通信-地球与环境》中(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近日,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梁邈团队通过独特的层间氢键设计,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性能电催化剂,实现了绿色过氧化氢的高效合成,有望实现过氧化氢合成的“即产即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研究。
近日,天津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李楠团队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流线型氧化锌嵌合剂可注射水凝胶。流线型水凝胶凭借其独特的流体力学特性,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可注射性,还可以通过优化水凝胶的机械性能来实现稳定的支撑功能。通过原位注射调节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重平衡,可以有效逆转细胞外基质的异常状态,为骨关节炎治疗和软骨再生开辟新的途径。最近,相关论文发表在期刊《自然-通信》中。